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四川綿陽市飛龍山

2019-11-1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四川省綿陽市紅色飛龍山位於綿陽遊仙區東宣鎮以東,與梓潼縣雙峰鎮相鄰,海拔728米,為綿陽涪城區、遊仙區境內的第一高山。飛龍山自然風光綺麗、靜幽清涼,山上有始建於清代時期的道教修行場所。
 
攝影 張寶杉
 
  據二十四史《舊唐書》記載:武則天傳位於唐中宗李顯後,全國各地寺廟多報佛殿大柱上盤龍顯靈騰飛,中宗聞言大喜曰:「此乃吉祥之兆也」,遂將年號命名為「神龍」。民間相傳,當時梓潼雙峰寺佛殿大柱上盤龍也顯靈騰飛,被正在切面的老僧發現,急中生智,將手中切面刀砍去,正中飛龍頸部,龍負傷逃飛,因傷勢太重,落於一山左坳被山谷凹陷夾住,深陷土中不得動彈,遂化為石刀石龍,周圍民眾見狀,便叫此山為夾龍山。此消息傳到朝堂之上,因「夾龍」與年號神龍相剋,唐中宗便下令將夾龍山改為飛龍山。
 
  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成功,紅軍主力劍指綿陽、江油。為阻擊國民黨軍田頌堯部潰逃部隊重新來犯,以掩護主力部隊發起中壩戰役,紅四方面軍12師34團1000餘人奉命沿飛龍山一帶山脈布防,其中團指揮部100餘人駐紮于飛龍山道觀。紅軍在飛龍山駐紮期間,帶領廣大貧苦群眾打土豪、分浮財,宣傳革命思想,破除封建制度,建立鎮村兩級蘇維埃政權和游擊隊,廣泛動員青年入伍參加紅軍,並組織游擊隊員攻打國民黨民團,取得多次戰鬥勝利。因戰略西進長征,12師34團奉命撤離後,當地地主武裝勾結國民黨清鎮軍組成還鎮團,大舉向留守的蘇維埃政權、游擊隊進行反攻倒算,因力量對比懸殊,尚在成長中的紅色蘇維埃政權被扼殺,以楊永蛟為游擊隊長的38名游擊隊勇士英勇犧牲。東宣鎮飛龍山作為當年紅軍戰鬥和生活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歷史革命遺迹,具有很高的紅色文化宣教價值。2014年,遊仙區成功申報川陝革命老區。2015年8月31日,紅色歷史文化景區「紅色飛龍山」建成,先後榮獲「綿陽市黨性教育基地」「綿陽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綿陽市廉潔文化基地」「綿陽市國防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景區內共有烈士公祭廣場、紀念碑林、瞻思梯、飛龍觀等大小景點20個,沿飛龍山山腰至山頂呈環裝分佈,是當前綿陽市最大的紅色旅遊教育基地。
 
攝影 張寶杉
 
  為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凝聚「飛龍山精神」,2019年4月,東宣鎮黨委政府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響應群眾迫切的文化需求,着手籌備飛龍山紅軍紀念館建設和《飛龍故事》系列叢書編著等工作,成立紅色文化挖掘走訪小組,邀請知名學者、書畫專家、本土鄉賢,組織幹部分赴廣元、涪城、安州、北川等地及玉河、劉家、雙峰等鄉鎮,拜訪「老革命」、英烈後代、年長知情群眾,察訪認證烈士、蘇維埃幹部故事383件,拍攝烈士後代及烈士犧牲地影音資料120餘件,募集馬燈、油罐、桌椅等紅軍遺物,深入了解1935年紅軍駐紮東宣飛龍山期間的革命事迹後形成文字資料。在全鎮干群同心協力下,飛龍山紅軍紀念館於2019年7月1日開館,原為任氏祠堂(1935年建飛龍山建立蘇維埃政府),展館建成後佔地面積約600餘平方米。以「一院一廊五廳」布局,設主題廳、紅色火種廳、山河熱血廳、薪傳不息廳、傳承使命廳五個展廳,收存紅軍戰鬥生活時期用具50餘件,以時間軸為章回展現紅軍在東宣乃至遊仙的奮鬥革命歷史;《飛龍故事》(全三冊)於2019年10月成書發行,分為「革命活動」、「英雄兒女」、「紅色傳承」三個篇章,較為全面的反映了紅軍在飛龍山駐紮、生活、戰鬥,以及飛龍山群眾擁軍愛軍參加紅軍、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系列故事。飛龍山紅軍紀念館和《飛龍故事》的形成,是東宣鎮在新時代中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張麗 張寶杉 李健)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