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近期,蘆溪縣為何多次引起央視、省級媒體青睞?緣於該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取得明顯成效。蘆溪縣源南鄉石塘村在廢棄煤矸石山上建起了臍橙果園,滿山果樹層層疊疊、有序排列,滿樹臍橙壓彎了枝條,碩果累累,矸石山不僅變綠了,更讓當地群眾增產增收了」江西省蘆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鬍建和指着滿山遍野的臍橙果樹如是說。
臍橙桂滿枝頭
萍鄉多煤,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工業舉足輕重的能源供給之地。1911年,萍鄉煤礦煤炭年產量達到111萬噸,僅次於撫順和開灤煤礦,居全國第三位,「江南煤都」之名不脛而走,一直流傳至今。1950年至2007年,萍鄉累計為全國輸送原煤2.8億噸,特別是1978年至2008年,當地煤炭產量佔全省的40%。
10月24日,香港商報記者在萍鄉蘆溪採訪時看到,一些老礦區中仍存留着堆積如山的煤矸石,足見過去當地採煤之盛,此次之行就該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經驗做法進行探究。
源南鄉臍橙種植產業扶貧基地
如今的蘆溪村民真正走進了新時代、新家園、新生活。談起當年該縣因採煤而破舊不堪的舊村莊,地面下陷,房屋裂縫,土地荒蕪,源南鄉石塘村71歲老人周建國至今心有餘悸。這一切的變化無不得益於蘆溪縣近年來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源南鄉石塘村臍橙基地
蘆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長鬍建和介紹,近年來,萍鄉市蘆溪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宗旨,堅決落實劉奇書記「一定要像抓安全生產一樣抓環境保護」的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的目標任務,對露天開採礦山進行嚴格控制,堅決執行萍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個決不允許」舉措,有步驟有計劃地綜合整治和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初步構建起「開發、補償、保護」的管理機制。
「以前,煤炭資源作為蘆溪縣重要的支柱產業,多年來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給當地生態環境特別是地質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由此引發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危害較大。對此,蘆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整合及關閉煤礦企業同時,把地質災害的防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督促檢查,堅持長抓不懈。按照「預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從2016年開始啟動了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據相關政策,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先後對南坑鎮、源南鄉等區域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最大限度的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本報記者採訪蘆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長鬍建和(中)
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銀山,如今的蘆溪人民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更付諸於實際行動。胡建和局長說,近年來,蘆溪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成效明顯,得力於該縣黨委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並舉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工作。首先,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爭取上級資金4300萬元,縣、鄉統籌資金500萬元,對生態遭到破壞的廢棄礦區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回填陷坑、削坡、修建擋土牆、攔渣壩、截排水溝、植樹植草等工程措施,治理恢復面積2000餘畝;其次,加強行業監管。加強生產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督促企業履行生態修復義務,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基金,編製治理方案,督促礦山企業邊開採邊治理,引導資源枯竭和去產能企業閉坑前完成生態修復工作;另外引入社會資金投入治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源南鄉採取「基地+龍頭企業+貧困戶」運作模式,成立源南鄉臍橙種植產業扶貧基地,流轉當地202戶農戶(其中貧困戶6戶)的土地3000餘畝,有效解決45名貧困人員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4000元,戶年均增收20000元以上。6年前,南坑鎮山田村引進山榮林場,投資近800萬元在煤矸石山上栽種南方泡桐,每到春天,連綿4000畝的泡桐繁花似錦,蔚為壯觀。村黨支部書記劉中文告訴記者,村裡早些年完全退出了煤炭產業,將在鄉村旅遊上做好轉型文章。
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該局環境股負責同志說,在「保護中促開發,在開發中強保護」,蘆溪縣在近年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治理運行的長效機制。2016年煤炭資源整合後,蘆溪縣對全縣礦產資源進行了科學規劃,對礦業布局、開採規模、禁採區劃定、環評審批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界定,使礦產開發有章可循,從根本上解決了亂采濫伐引發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
據悉,2016年以來,江西省萍鄉市去產能共關閉取締礦山企業75家,僅保留有160家;已投入廢棄礦山治理資金20805萬元,其中爭取上級資金11287萬元,市、縣以下及引入社會資本9598萬元,已完成786.67公頃的廢棄及閉坑等無主礦山生態修復,全市歷年累計治理礦區面積達4000餘公頃。(郭美勤 李紹榮 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