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經過七十年接續奮鬥,江蘇人民生活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民生幸福成為最有質感的實景。9月26日,「蘇寫高質量 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生活高質量」專題新聞發佈會在南京舉行。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朱岷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江蘇省衛生健康系統努力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現已建成,群眾就醫方便程度不斷提高。在深化醫改方面,江蘇創造了不少第一。
「蘇寫高質量 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生活高質量」專題新聞發佈會
深化醫療改革讓病痛少起來
衛生健康事業是關係人民生活福祉的一項重要內容。朱岷介紹,目前,江蘇省擁有33253個醫療衛生機構,較1949年增長128倍;衛生人員總數由1950年的13603人增至73.93萬人,增長54倍,擁有4家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單位,5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無部屬醫院的省份中位列第一。江蘇還是全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省和健康醫療大數據試點省,已實現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平台互聯互通,縣域遠程醫療實現了全覆蓋,歸集5400多萬份電子健康檔案,首批7家互聯網醫院已建成,年底將達50家。
朱岷說,70年來,江蘇省衛生健康事業不斷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創造了不少第一:第一個開展家庭醫生個性化簽約服務,第一個開展社區醫院建設,第一個出台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在全國第一個以省為單位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第一個建設全省醫療服務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第一個對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實行誠信管理等,為全國深化醫改積累了經驗。
1994年,鎮江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試點,為全國探索了經驗。鎮江市副市長潘早雲說,自1994年在全國最早啟動「兩江」醫保改革試點以來,鎮江市的醫療費用年均增幅在25年中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大額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最高達98%,「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初步解決。如今,鎮江市正在深入實施「健康鎮江」戰略,着力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提升醫療保障水平。2018年,鎮江市人均期望壽命達82.13歲,比1949年提高2.34倍。
多舉措讓口袋鼓起來
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介紹2018年,江蘇省人均GDP11.5萬元,按世界銀行的評判標準,這一數字已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462元,比1951年增長285.7倍,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567元,比1954年增長177.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1年的不足百元發展至1987年達千元,2004年突破萬元,2016年突破4萬元,到2018年達4.72萬元,與1951年相比實際增長56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4年僅為88元,1992年突破千元,2011年突破萬元,2018年達20845元,比1954年實際增長33倍。改革開放後,江蘇省工資性收入不再佔據絕對主體,經營、財和轉移收入比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九年縮小,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小的省份之一。
讓群眾的口袋鼓起來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重要一環,其中常州市以「高質量就業讓群眾的口袋鼓起來」,常州市副市長曹佳中介紹,常州全面實施高質量就業優先戰略,一方面通過產業結構提檔升級來增加高收入崗位,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實現更高、更充分就業。2013—2018年常州累計新增城鎮就業7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低位運行,榮獲「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稱號,常州市武進區成為江蘇省唯一入選全國雙創示範基地的縣級市。
泰州市則「抓住促進增收這一核心,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泰州市副市長王學鋒說,泰州不僅着力發揮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在保持製造業較快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商貿、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及新型農業、生態經濟,深入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專項行動,更多讓利於企、藏富於民;還着力增強自主創業的撬動作用,加大對技術創新、資金融通、人才引進的支持服務力度,全力打造「創富泰州」品牌;此外,鞏固充分就業的基礎,努力提高就業人員素質,全面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戶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度改革。
栽種幸福樹讓生活亮起來
據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居民的食品消費實現了從匱乏到富足的歷史性巨變,衣着消費越來越注重從穿暖到穿美,交通通信方式實現從落後到現代的轉變,文教娛樂和醫療衛生服務長足進步,耐用品消費從無到有不斷升級換代,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在就業方面,江蘇省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2018年末,江蘇省就業總量4750.9萬人,與1952年相比年均增加45.62萬人。近年來,江蘇省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3%左右的較低水平。
劉興遠表示,未來,江蘇民生建設將着力解決結構性的民生問題,着力實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着力滿足多樣性的民生需求,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杜林 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