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全國人大代表、衡陽市委書記鄭建新在全國兩會上對本報記者說:一個傳統的產業,亦或是新型產業,如果總是跟着別人後面走,那怕是實現“彎道超車”,也必將是創新力不夠充分,從而不“可持續”。因此,要適應新時代,擁抱新時代,就必須用創新發展的思維,實現衡陽市經濟高質量的“換道超車”發展。
促發展:換“綠皮車”為“復興號”
那麼衡陽該如何“換道招車”?對此,衡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任福榮將其形象比喻為換“綠皮車”為“復興號”。任福榮表示,在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任務艱巨的攻關期,近兩年來,衡陽正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為方向,努力補齊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短板。
去年以來,衡陽市政府牢牢抓住振興實體經濟這一重點,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三大千億產業集群初見雛形。2017年衡陽市成功納入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在衡陽市“3311”工程計划推動下,在打造軍民融合、有色金屬、先進制造業三大千億產業集群的基礎上,衡陽市又繼續打造了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千億產業集群。
(圖為特變電工出口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項目主變SFPZ-400000-245)
衡陽市經信委就產業體量調查發現,新項目銅鉛鋅基地建設、香港泛亞綠洲銅杆項目相繼建設以來,加上原有的以特變電工為龍頭的輸變電裝備和以恒飛、金杯為龍頭的電線電纜制造業,產業集群產值已達500億元規模。為實現三大千億集群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衡陽市引進了深圳比亞迪集團、香港泛亞綠洲集團等一批智能制造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重點建設白沙綠島軍民融合產業園、常寧水口山銅鉛鋅產業園和比亞迪軌道交通智能產業園等特色園區。
(白沙綠島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園區規划圖)
實施“兩區一園一城”的錯位發展
任福榮介紹說,針對園區集聚效應有待加強問題,衡陽市啟動了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兩區一園一城”的錯位發展方式,啟動園區“四比一創”活動。衡陽市經信委表示,衡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7年技工貿收入已超過1200億,目前保持穩步增長。針對原缺乏龍頭企業带動問題,2017年衡陽實施工業原地倍增計划,計划分批次培育30家企業上市。目前衡陽富士康年產值已達200億元規模,華菱衡鋼、衡陽特變、水口山有色、中核二七二企業年產值均已近百億,衡陽市龍頭企業带動產業集群基本形成。
(圖為華菱衡鋼企業產品)
在產業發動力方面,衡陽市高起點打造衡山科學城科創高地。目前已建成運營湘南首家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組建醫用智能裝備工程中心等技術平台10家、航空航天3D打印實驗室等聯合實驗室12家;並與北大、清華等10余所高校,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載人航天等近20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初步形成航空航天、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互聯網關鍵技術“四大產業集群”。衡陽R&D佔GDP的比重近年來逐漸提高。
衡陽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投資環境建設。在2017年衡陽市出台的招商引資“黃金三十條”中,工業項目土地可采取先租後讓、租讓結合以及彈性年期出讓方式供地,出讓年限設定為5年或10年,土地價款可按使用年限分期繳納;在產業基金設立上整合全市涉工財政資金,成立了60億規模的產業基金,通過產業基金扶植引進了豪曼新能源等優勢項目;在人才引進上創新成立了衡陽經濟社會發展智庫,首批62位智庫成員中有院士19人,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10個、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並研究制定衡陽人才引進政策,“重金擇英才”。一系列政策極大提升了企業來衡發展的吸引力。
任福榮直言,衡陽市經信委將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全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朝着打造最強“執行力”的市委、市政府這一目標,不斷增強實體經濟的支撐力和競爭力。鼓勵企業開放創新,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並以產業項目發展為支撐,着力做大實體經濟規模總量,進一步完善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強力推動衡陽由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跨越發展而奮斗。(唐竟淳、趙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