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項目建成達產後,將實現產值100億元。”近日,市科技局副局長楊潔表示,去年,我市重點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共對接項目163個,認定實施項目110項,其中,新注冊企業50家,總投資過億元的有17家。項目投資總額50.5億元,已完成投資9.97億元。
新材料為高鐵每節車廂減重1噸
一個輪轂式的高速列車制動盤,直徑達到680毫米,看上去重約50公斤,實際上只有15公斤,單手就能輕松提起。
這就是碳陶復合材料的魅力——外表粗獷,內心細膩,比鋼材料制動盤輕70%,制動水平卻能提高150%,在1650℃高溫下仍保持優秀的機械性能。
“與傳統材料相比,碳陶復合材料具有密度輕、節能降耗等顯著優勢。”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開門迎客,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鵬濤熱情地介紹該材料應用對中國高鐵的重大意義——高速列車每節車廂減重可超1噸以上,制動盤使用壽命增加1倍,並可節能20%。
據了解,我國的高速列車一般采用鋼材料的制動盤,想要研制超時速400公里的磁浮列車,質量重、熔點低的鋼材料卻成為沉重的包袱。該公司從中發掘商機,依托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頂尖科研技術團隊,推出領先全球的高速列車輕質長壽命碳陶復合材料制動盤產業化項目。
該項目擬在株洲籌建2萬平方米碳陶制動盤生產基地,實現高速列車高效制動。3年內,可實現產值5億元/年,並擁有20%以上的高速列車制動盤市場佔有率。目前,已完成研發辦公場地裝修,試制樣品即將裝車試跑。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該項目去年落戶株洲時,也曾遇到了資金問題。我市急項目之所急,推出5年免租土地的優惠政策,並免費代建廠房,解決了該項目燃眉之急。
▲ 湖南立方新能源研發生產的石墨烯手機電池。
新技術讓手機2分鐘不到就“滿格電”
這樣的傳奇故事,在株洲有很多。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辦負責人塗志佳表示,該公司的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項目能于今年投產,也與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使用種電池的手機,不到2分鐘就能充滿電。”塗志佳介紹說,常規沖電需要3小時,快充也要40分鐘,具有“能量快速響應”特性的石墨烯超級電容器將給電池行業带來新的技術革命。
據了解,石墨烯超級電容器作為新型技術,具有環保、百萬次充放和不燃不爆、抗低溫等功能。超級電容制造技術與鋰離子電池同根同源,使用壽命延長了兩倍,制造成本卻降低了77%,小到手機電池、大到無繩電鋸電池均可應用該技術。同時,超級電容器屬于綠色能源行業,自身生產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目前,該公司正在建設新的廠房和研發大樓,新的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生產線將于今年投產。今年,預計單條生產線將實現5000萬元的銷售額。下一步,石墨烯超級電容器還將向風力發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下游應用終端發展。預計到2020年,公司銷售收入將達到15億元。
自動化新招带來巨量訂單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以上兩家企業在新材料領域有絕活,湖南阿提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卻在自動化方面玩新招。
針對方形鋁殼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留存量不足,需補充不等量電解液工藝需求,常規電池企業都是采用人工注液進行一對一的二次注液加工,不但注液精度差、生產效率低,而且人員安全不能保障。
“人工一分鐘只能注3個,自動化設備可完成12個。”該公司總經理陽統根介紹說,該公司的二次注液機項目致力于提高全自動高產量、高精度電解液補充注入電池。目前,該項目的注液精度遠遠高于國際標准,為該公司带來巨量訂單。
今年,該公司將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稅收200萬元;預計到2020年,公司銷售收入將超過1億元,稅收1000萬元。
今年,我市將致力于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最後一公里”,繼續推進政產學研用更加緊密結合,在大中型企業中支持建立 5-10 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大力推進100項以上科技成果資本化、商品化、產業化,搭建規模10億元的科技成果基金,重點扶持30項科技成果依靠核心技術投產形成產業規模,全力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
(株洲日報記者 沈全華 通訊員 李白軍 劉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