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政协河南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省政府副秘书长万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郭一 报道: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其文化产业在全国却是落后的,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如何从文化资源大省迈向文化产业强省,第十二届政协河南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省政府副秘书长万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万旭告诉记者,在他的经历中,对文化有两次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一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老家县城调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发现小时候学的很多东西在北京都找到了。二是从北京到河南工作,再次有这种感受。不仅有形的东西找到了,更有一种文化归属、心灵归宿,比如宋文化,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如何把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万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对文化的本质、文化产业的本质,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不仅是文字,也不仅是古人留下来的舞榭歌台,其本质是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蕴含其中的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特征是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文化产品。一个文化产品,包括整个文化产业,到底有没有竞争力,关键在于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但它转为文化产业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能够批量生产,二是能够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相比,有适应之处,也有不适应之处。更重要的是,很多产品都是手工生产,难以批量生产,难以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这或许是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甚至相对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深入挖掘河南的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中原文化、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不仅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也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不仅属于河南,也属于全国,甚至世界,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比如宋文化,万旭曾在开封工作两年,一直思考宋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价值是什么,他认为就是宋词中体现的爱国和爱情,也是清明上河图中体现的和谐。清明上河图不仅体现了和谐,还体现了城市即人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也是清明上河图成为上海世博会镇馆之宝的根本原因。再比如老子,老子的故乡是鹿邑。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无为”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使事物的发展更加符合其内在规律,“无”也不是没有用,有时恰恰有用,比如窗户、茶杯,恰恰是“无”的部分有用。这些都是中原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价值,这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万旭告诉记者,有两件事让他印象很深:一是参加深圳的文博会,发达地区展出的大都是高附加值、高科技融合、高影响力和高速增长的创意文化产业,而河南缺这方面的产业,一些传统文化产品既难以批量生产,又难以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二是中牟的方特游乐园、电影小镇等,形成了产业聚集。方特游乐园是华强集团在中国投资效益最好的项目之一,可见现代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因此发展河南的文化产业,必须改变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这是河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
四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有利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创造性人才。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性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所以一定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