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政協河南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省政府副秘書長萬旭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郭一 報道:河南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其文化產業在全國卻是落後的,文化產業的法人單位增加值佔GDP比重低于全國的平均數。如何從文化資源大省邁向文化產業強省,第十二屆政協河南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省政府副秘書長萬旭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
萬旭告訴記者,在他的經歷中,對文化有兩次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一次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從老家縣城調到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發現小時候學的很多東西在北京都找到了。二是從北京到河南工作,再次有這種感受。不僅有形的東西找到了,更有一種文化歸屬、心靈歸宿,比如宋文化,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如何把這麼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發展,萬旭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要對文化的本質、文化產業的本質,中原文化的本質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文化不僅是文字,也不僅是古人留下來的舞榭歌台,其本質是情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蘊含其中的情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文化產業最重要的特征是生產的不是物質產品,而是精神文化產品。一個文化產品,包括整個文化產業,到底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在于其蘊含的精神價值。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條件,但它轉為文化產業要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能夠批量生產,二是能夠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原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傳統文化。與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向相比,有適應之處,也有不適應之處。更重要的是,很多產品都是手工生產,難以批量生產,難以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這或許是河南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大而不強,甚至相對落後的深層次原因。
二是深入挖掘河南的文化資源的精神價值。中原文化、傳統文化的許多價值,不僅與傳統農業文明相適應,也是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向相適應。不僅屬于河南,也屬于全國,甚至世界,具有穿越時空的意義。比如宋文化,萬旭曾在開封工作兩年,一直思考宋文化的本質特征和精神價值是什麼,他認為就是宋詞中體現的愛國和愛情,也是清明上河圖中體現的和諧。清明上河圖不僅體現了和諧,還體現了城市即人的人本主義思想。這也是清明上河圖成為上海世博會鎮館之寶的根本原因。再比如老子,老子的故鄉是鹿邑。老子思想的精髓是“無為”。“無為”不是真的無所作為,而是使事物的發展更加符合其內在規律,“無”也不是沒有用,有時恰恰有用,比如窗戶、茶杯,恰恰是“無”的部分有用。這些都是中原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我們要深入挖掘這些價值,這是我們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三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萬旭告訴記者,有兩件事讓他印象很深:一是參加深圳的文博會,發達地區展出的大都是高附加值、高科技融合、高影響力和高速增長的創意文化產業,而河南缺這方面的產業,一些傳統文化產品既難以批量生產,又難以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二是中牟的方特游樂園、電影小鎮等,形成了產業聚集。方特游樂園是華強集團在中國投資效益最好的項目之一,可見現代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因此發展河南的文化產業,必須改變以傳統文化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這是河南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
四要創造條件,努力形成有利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在培養本土人才的同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創造性人才。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性問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所以一定要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會同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