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李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郭延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優秀但“孤獨”的文化,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開發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影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已成為普遍現象。
“其實,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國寶’的一部分,卻常常處在被忽視、遺忘的角落。”河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宇華教育集團CEO李花在采訪中說。
河南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長期居于我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地位,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迅速改變的生態環境,使得民間文學、美術、工藝、民俗等各個門類呈現出變遷演化甚至瀕臨滅絕的趨勢。
據李花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民族文化精華之所在,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14個種類148項,其中有音樂、美術、曲藝、民間文學、民俗等,第二批囊括有10類129項,第三批10類95項。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分布于各地還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質文化民俗,這些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來的豐厚的文化財富,更是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極為重要的文化、道德、政治資源。
李花在采訪中還詳細介紹了關于號召青少年志願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具體實施辦法。“建議青年志願者參與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拯救、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多媒體新技術對傳統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保護和推廣,讓“非遺”通過網絡活起來、火起來;通過電子商務、手機APP搭建非遺產品銷售平台,打造“非遺+電商”的全新模式,打通整個非遺產業鏈,促進非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李花告訴記者,青少年思維活躍,適應現代生活的同時有着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念與責任,對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重要的。要解決非遺失傳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讓年輕人了解並喜歡傳統文化,只有了解的人多了,非遺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希望通過志願者們的行動,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更好地發揮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更好地為河南省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