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家門口的風景,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圖為湖南通道,侗寨秋歌。何洪偉 攝
党的十九大標定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的里程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預示着我國鄉村旅游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開放度高。旅游化是以游客在全域空間流動創造新價值為推動力,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過程。旅游業最大的優勢在市場,龐大的旅游市場需求是“流動的消費”經濟形態,大規模的游客流動會带動人、財、物等不同形態的資源都能流動起來,這讓旅游化與工業化一樣,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式。發展全域旅游要求全域旅游涉及到的產業和領域都要實現旅游化。鄉村旅游是實現旅游化的主要領域,旅游化是促進旅游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思想。湖南是旅游資源大省,全省70%以上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羅霄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省51個重點貧困縣基本上都是綠水青山、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在全省80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有近2000個村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近年來,湖南省旅游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精准扶貧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始終把旅游扶貧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大力實施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工程。堅持區域合作、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以打通張崀桂旅游走廊為重點,加快推進張吉懷旅游經濟带規划建設,健全完善“張吉懷旅游共同體”“張家界南線旅游合作區”“大崀山生態文化旅游協作區”等區域旅游合作聯盟;把旅游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組織實施旅游業“引智入湘、送智下鄉”計划,對重點貧困縣旅游扶貧工作進行診斷式指導,開展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和旅游扶貧項目融資培訓;動員全省旅游系統開展“百企聯百村”結對帮扶行動;把發展全域旅游與旅游扶貧示范創建工作相結合,指導旅游扶貧重點縣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以“景區带村”為重點突破,深入推進景區带村、能人带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雙带雙加”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舉辦“創客,創造美好生活——移動互聯網鄉村旅游創客大會”、湖南省鄉村旅游創客座談會和首屆“錦繡瀟湘”鄉村文旅創客大獎賽等系列活動,促進農旅深度融合,保護生態、植入文態、培育業態,實現鄉村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按“春、夏、秋、冬”四季,在旅游扶貧重點縣舉辦湖南鄉村旅游節;發起成立湖南省旅游新媒體聯盟,策划開展“跟着詩詞(電影、攝影、書畫、課本)游湖南”等鄉村旅游系列宣傳推廣活動;推動成立中國鄉村旅游研究院,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鄉村旅游扶貧以其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動作用,在我省脫貧攻堅中發揮着日益顯著的作用。2016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隆重表彰的100個“脫貧攻堅示范村”中,有32個是旅游扶貧重點村。主要靠吃旅游飯的武陵源、洪江等旅游扶貧重點區縣率先脫貧摘帽。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全省各地以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旅游精准扶貧新經驗新模式,形成了湖南“美麗戰勝貧困”的62個典型案例。十八洞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總抓手,央視《新聞聯播》連續5天系列報道《“十八洞村”扶貧故事》,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江永縣勾藍瑤寨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互聯網+農戶”的旅游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把村子做成企業、把村民變成股民;通道侗族自治縣處于大湘西12條線路之一的“侗苗風情”上,提出打造“中國侗族文化體驗第一城”;在張家界大峽谷,游客只需一台手機,就可登錄官網進行實名制預約購票;在新寧崀山,游客可更加便捷地在網上接受訂房、訂餐及采購旅游紀念品等遠程服務……山重水復的偏遠貧困村落,迎來了柳暗花明的熱鬧景象。
錦繡瀟湘,惠風和暢。鄉村旅游已成為湖南脫貧攻堅的崭新生力軍。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思想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就一定能譜寫湖南鄉村旅游精准扶貧更新更美的華章。
本文作者為湖南省旅發委党組書記、主任 陳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