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依托于地方。地方发展,离不开高校。如何处理好校地关系,不仅体现着地方的执政智慧,还衡量着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近来年,“共建、共享、共生、共荣”成为湘潭大学与湘潭市的共识,校地共建工作全面“提速”;而这样的新型校地合作关系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申报和攻关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智库”、打造“精美校园”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新型校地关系”开先河
“高校有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16年4月5日,新就任的湘潭市委书记曹炯芳在第一个工作日,就来到了湘潭大学调研,协同湘潭大学率先提出了“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校地合作理念。
据了解,“共建”是指高校要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向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共同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等建设性的工程,努力在建设性的工作上达成共识;“共享”是指双方结成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共生”是指双方共生产、共生活、共生态,可以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作进一步努力;“共荣”是指伟人故里之荣、红色圣地之荣、增长核心之荣。
如何落实这个理念?曹炯芳建议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并实现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的“通报共享”,重大成果、重要活动的“发布共享”,重大建议、重要信息的“沟通共享”,重大问题、重要情况的“会商共享”,重大专项、重要投入的“对接共享”。 事实上,这与湘潭大学党委书记黄云清教授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7年3月22日,湘潭大学与湘潭市的首次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联席会议正式召开。黄云清在会上表示,作为湘潭市的一张重要名片,湘大的发展对湘潭市城市形象提升和科技创新都有益。由此,拉开了湘潭市与湘大“校地共建”的关键第一步。湘潭大学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校地共建中心,湘潭市也专门成立了校地深度融合办公室,并逐条列出了互相支持的37个具体项目,制定了“行动时间表”。
“精美湘大”完美融入“精美湘潭”
2017年9月1日,当数万名大学生结束暑期,步入湘潭大学校门时发现,一幅幅崭新而精美的校园画卷逐渐铺展开来。这得益于湘潭市市长谈文胜“挂帅”成为“施工队长”。谈文胜强调,将湘潭大学南校门、琴湖公园打造成崭新而亮丽的校园名片,让“精美湘大”完美融入“精美湘潭”。
记者在在湘大校园西面看到,600亩新校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忙碌景象。事实上,这片土地早在2008年就被规划为“湘潭大学教育用地”。经过手续报批等一系列程序,该项目2012年进入实质性征收阶段。然而,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进程难免缓慢。为此,湘潭市主要领导6次现场办公,不仅指导成立征收项目指挥部,还与湘大统筹实施“精准拆违”,于2016年完成了全部土地的征收,为湘大建设预留了广大空间。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三学生赵冠南告诉记者,南校门广场如今一改陈旧的模样,绿草如茵,金菊绽放,开阔大气。漫步其中,不仅可以瞻仰毛主席铜像,还可以倾听三道拱门的回声,在诗词碑前合影留念。记者了解到,湘大南校门位于湘潭北二环线,是2017年“精美湘潭”主干道提质改造的重要项目,将驻潭高校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布局规划,使校地空间紧密对接由湘潭市出资建设,第一期工程已于9月完工。如今,每到夜幕降临,广场上灯光璀璨,有师生散步,有市民嬉戏,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此外,湘大校园内的琴湖公园也被纳入湘潭市整体布局规划,是校地共建的另一个重大项目。据湘潭大学校地共建中心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有阶梯花园、玻璃栈道、水上舞台、海棠花海等景点,将构成自然野趣、生机盎然的湖岸湿地景观。同时,湘潭市、雨湖区针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消防安全、占道经营、无证无照商业门面、乱摆摊设点、违章建筑等问题,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使校园环境更整洁,更有序。
据悉,湘潭市还在外部环境方面为湘大发展提供“加速度”。布局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磁浮交通线时,将湘大支线列入选线内容,并纳入了长株潭城际磁浮轨道一期工程。按照计划,湘大师生以后出校门就可乘坐轨道交通,30分钟直达长沙,打破了一直困扰学校发展的短板。
借力高校智库打造“城市硅谷”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湘大不仅是湘潭的‘智库’、湖南的‘智库’,也是国家的‘智库’。”湘潭大学校长周益春认为,作为驻潭高校,湘大拥有一大批人才、智力、成果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湘潭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智造谷”提供源源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阳晓平2015年在湘潭高新区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首家院士创新产业园。他在产业园落户的首个项目就是特种机器人。“该项目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欧阳晓平介绍,如今产业园又吸引了邓中翰、王浩、罗安、王贻芳等4位院士和一批高端人才加盟入驻,预计5-10年内将形成一个百亿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成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乃至中部地区的“科创高地”。
三年前,作为湘潭市唯一的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李正教授辞职回国,落户湘大,在湘潭高新区创办了全国首家研制硅漂移室探测器(SDD)的企业——湖南正芯微电子探测器有限公司。李正介绍,此前仅有德国、美国两家企业生产SDD,其技术属于商业机密。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SDD大小是国外的几十倍,既可缩短X射线光子累积探测时间,又能有效剔除空间背景噪声信号,一举打破了国际垄断。就在半个月前,超大面积SDD开始步入产业化研制阶段,预计5年内产值达5亿元。这将成为湘潭市“高新智造”的又一张名片,进一步完善在核芯技术产业方面的布局。
记者了解到,湘大还拥有公共管理、法学、红色旅游等优势特色学科和资深的专家教授,他们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发挥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近年来,湘大已与湘潭市、高新区等签署合作协议30余项,为湘潭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红色旅游等重大决策和项目论证提供政策建议100余份。同时,湘大还与湘潭地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20余个,合作承担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合作获得专利和软件登记200余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以上奖励近20项。
“一位院士带动一个园区,一批教授打造城市智库”,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颜晓媚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专家提供的技术创新和智力支持他们将会为湘潭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湘潭市自己的“硅谷”俨然初现。
据悉,湘潭大学已经成为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重要力量,承担着为湘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撑、文化支撑的重任。如今,湘潭市与湘潭大学俨然已成为全国校地合作的标杆,校地携手、创新合作的机制也将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唐竟淳、通讯员张灿强,图片来源:湘潭大学三翼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