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旅游咨询

改革与创新同步 建设与开放并存——湖南省博物馆新世纪发展略记

2017-12-06
来源:华声在线

  【寄语“新湘博”】

  “新湘博”的展览体系比以往一定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它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成果,是给湖南人民带来公共服务的场所。将人放在首位,我相信“新湘博”是朝这个方向走的,也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 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陈建明

  今年11月29日,湘博开放首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馆内的“皿而全”铜方罍引人注目。这尊国宝经过一个世纪的海外流浪,如今重回湖湘故地,见证着湘博人的砥砺奋进和岁月沧桑。 郭立亮 摄

  2007年3月,“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亮相湖南省博物馆,展览一直持续至当年的7月1日,参观人数近23万人次,创下湘博临时展览观展人数历史新高。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今年11月29日,湘博新馆开放3个小时之内,观展人数达1.3万人。免费开放是湘博的“固定动作”,也是社会公众的一大福利。图为观展群众撑着伞在馆门外排起了长龙。 郭立亮 摄

  文 / 李毅 李婷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长沙东风路都有一道这样的“风景线”:每天早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湖南省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有时,队伍一直延伸到了烈士公园西门,长达千米。

  2008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率先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实行基本陈列免费开放。从“买票看展”到“免费看展”的改革,直接导致人流量“井喷”。观众急剧增加,给当时湘博的接待、运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新一轮的“改扩建”,势在必行。而在这个过程中,“皿方罍”、“移动博物馆”……湘博不曾一刻停下脚步,将生动的博物馆“现场”,一次次还原在观众身边。

  壹 “免费开放”政策

  新一轮“改扩建”的种子和伏笔

  2008年,“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之时,正值陈建明担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为将博物馆的优质服务延伸到排队领票的每一位观众,博物馆的员工沿着排队领票的队伍一路给观众发放宣传单、矿泉水,介绍最新的入馆资讯。

  “湘博最有名的是马王堆汉墓陈列,但当时的展出面积非常小,如果进去太多人,不光是看展的人觉得拥挤,文物安全保障也存在一定风险,这也给当时的湘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陈建明说,当时为了减轻人流量的压力,湘博专门建了一个观众服务中心,观众可以在服务中心休息、观看马王堆相关的影视作品,为即将开始的参观进行良好的预热,减少等待中的枯燥和乏味。

  正是基于人流量带来巨大压力的现状,省委、省政府后来决定,对湖南省博物馆实施原地改扩建。

  “‘免费开放’这个政策确实是给老百姓带来了最直接的福利,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怎么把这个‘免费’做好,有很多配套的设施需要跟进,很多改革的措施需要落地,激励机制也要同步建立起来。”回想从“免费开放”政策开始实施,到筹划、主持、参与改扩建,陈建明感叹,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博物馆,加深大家对湖南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贰 “国家宝藏”亮相

  展览策划和运作的典范,开启展览合作新模式

  2000年,新世纪的大门敞开,湖南省博物馆完成第一轮改扩建重新开放。这一年8月,陈建明正式上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迎接他的是湘博全新的气象,以及全新的挑战。

  “一个读无字之书的地方”,这是陈建明对博物馆的理解。“博物馆特别强调收藏、科研属性。没有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人,很难真正将这本书读进去。”陈建明一直致力于运作更大型、更贴近观众、更能辐射全国的展览。

  “国家宝藏”,正是这样一个展览。

  机缘源于2007年的初春,陈建明与时任副馆长李建毛到日本出差考察,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他们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发现展出物品中,很多都是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来非常有影响力的考古发现和出土的精品文物。

  而此时,正逢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改扩建。陈建明突然想到:为何不借此机会,向国博“借宝贝”来湘博做一个展览呢?

  经过多方运作,2007年3月30日,“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亮相湖南省博物馆,展览一直持续至当年的7月1日,参观人数近23万人次,创下湘博临时展览观展人数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离开湖南近半个世纪的国宝文物得以再次与湖南观众见面。它就是1959年被征调的“教科书国宝”——四羊方尊。

  展览成功举办后,中国国家博物馆评价:这是国博和地方博物馆合作展览的成功典范;也开启了国博与地方博物馆合作展览的新模式。

  陈建明认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首要的使命是要保管好自身的收藏品,要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基本陈列。同时,还要有符合馆藏宗旨、观众需求的临时展览,而“国家宝藏”正是这样一个展览。

  叁 “皿方罍”回归

  牵动文物界、博物馆界,享誉海内外

  如果说“国家宝藏”是将湖南出土的“重器”临时归湘展出,那么,“皿方罍”则是将海外飘零的“国宝”真正迎接回家。2014年,“皿方罍”的回归牵动了整个文物界、博物馆界,享誉海内外。在陈建明心里,这更是一个长达百年的故事。

  更早的时候,陈建明就已经见过“皿方罍”的器身,并参与到“皿方罍”的回归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时任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的陈建明,陪同湘博老馆长高至喜和时任馆长熊传薪,前往日本收藏家家中,看到了这件器物。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为回归做努力,让器身和器盖合起来。”2001年,日本收藏家将器身拍卖出去,被一位欧洲匿名收藏家以927万美金买走,在当时创下文物拍卖的最高纪录。从那以后,器身音讯全无,直到这位欧洲收藏家又把器身拿出来拍卖,并在香港展出。

  历经辗转,天时、地利、人和,“皿方罍”回归的时机终于到来。它的回归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国内收藏家们的大力支持,大家达成一致,“只要湖南省博物馆要去买,那我们就都不参加、都不出手。”

  “皿方罍是一个历史时代背景下的见证者,它出土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承受着颠沛流离的命运。它的回归,与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取得的成就息息相关,是整个中华民族崛起的真实见证。从这个层面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事件。”陈建明不无激动地说道。

  肆 “边建设、边开放”

  建设与发展两不误 博物馆永续生命力

  新世纪以来,湖南省博物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背后的文明遗珍和文化气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摩。湘博原有的建设规模已不堪重负,(新一轮)改扩建,成为必然之势。2012年,湘博正式闭馆改扩建。

  在漫长的闭馆建设期里,博物馆又是如何维护它的社会职能?

  “其实闭馆的这几年里,我们的观众数和展览数都维持在一定的基数和水平上,我们的团队做了很多很好的临时展览。”陈建明介绍,闭馆期间,湘博先后与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展示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不断推出优质展览。

  湘博还推出了“移动博物馆”项目。一台载满考古和文物知识的卡车,在几年时间里,缓缓穿行在全省十多个市县。乡村的孩子们坐上车,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感受着祖先留下的、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明。

  “湖南省博物馆是为湖南区域的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湘博有责任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湖南的历史文化。”陈建明说:“最需要博物馆知识启蒙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是学生。我们做‘移动博物馆’的目标是,凡是能通卡车的乡村学校,都要送去博物馆文化教育。”

  “边建设、边开放”,成为湘博新馆建设期间的一大宗旨。

  伍 “鼎盛洞庭”蓓蕾绽放

  新馆是一个融现代和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作品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确定对湖南省博物馆实施第二轮改扩建之后,湘博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举行了国际邀请招标。

  “我们对当时在博物馆设计方面有影响力的大师级设计师发出邀请,并没有去考虑设计师是哪个国家的人,在哪里办公,而是看他们曾经设计过的作品。”陈建明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寻找最好的设计师。最后,有6家设计单位参与竞标。湖南省博物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邀请9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师作评审,组成评标委员会。

  “第一眼看到6份设计方案时,我们就知道,肯定是矶崎新先生的作品中标。”陈建明解释,第一眼就感觉这个设计十分现代化,与此同时,东方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影子也很明显,而且,对建筑设计理念的解释很有说服力。

  “鼎盛洞庭”,是矶崎新对湘博整体建筑的设计理念:下层的石头代表厚重的历史,中间的玻璃代表着现代的开放、发展,最上层的金属大屋顶代表着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新馆设计不仅充分考虑到了藏品保管的需求,在观众服务设施上,矶崎新和他的团队也考虑得很周到,观众参观的流线安排经过反复讨论。”陈建明介绍,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将是一个融现代和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去看看。”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