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貴州 > 地市簡訊

十九大沿河四分之一版(旅游篇)報道 沿河:土家百姓山鄉畫卷新

2017-10-20
來源:香港商報網

  美麗鄉村吸引游客游玩。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楊敏 報道: “家家修通串戶路,條條道路有路燈,開工廠來辦企業,傳統種植轉型中……”這首快板歌詞,詮釋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喜人成效。近年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鄉村不僅變美了、群眾還變富了。這得益于該縣把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以“城鄉一體、鎮村共建”為主線,全面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全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带來的新變化。

  新業新房環境美

  站在甘溪鎮沙壩村村口,放眼望去,整齊的樓房、寬敞的涼亭、整潔的馬路、旋轉的風車,不禁使人心情愉悅;向陽的黃蜀葵花,金燦燦的稻谷、綠色蔬果等特色產業充滿“綠色希望”。

  近年來,沙壩村按照“農業產業化、環境田園化、農民專業化”要求,以環境美化、群眾增收致富為核心,不斷優化村居環境創新產業結構。以打造“美麗鄉村·田園沙壩”為目標,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園區建設,着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穩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

  目前,沿河全面啟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划、小康寨整縣推進示范縣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65個村莊整治和國省道、景區沿線1.6萬戶民居改造,完成38個農村集中建房示范點,讓3665戶喜遷新居,完成1463個自然村寨小康寨示范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三金”疊加百姓富

  走進孫家村,一片片鐵皮石斛大棚布滿了田間地頭,一幢幢小洋房像山花綻放在田壩間,一條條連戶路如玉带連接着各家各戶,一片片果園青翠欲滴,在明媚的陽光下交織成一幅如詩的畫卷。

  近年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堅持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全力推動特色規模產業發展,打造了肉牛養殖、食用菌種植、光伏發電等產業扶貧示范點,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274元。

  孫家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引下,依托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按照“公司+村級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實施民心党建,積極招商引資,發動群眾入股、集中流轉土地、統一轉移勞動力,發展以鐵皮石斛、烏江白芨、青錢柳等地道中藥材種植為主,配套種植沙子空心李,實現了“樹上長金條、地下生元寶、空中掛仙果”的立體產業發展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條生態優、環境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路子。

  山水樂章譜旅游新曲

  烏江穿境而過,讓沿河有了“畫廊烏江·山歌沿河”的美譽,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旅游資源。以烏江畫廊旅游景區為突破口,積極發展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現代生態旅游業,重點打造“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土家山歌之鄉”、“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紅色精品旅游區”四張旅游名片,開展全方位宣傳推介,加強區域協調合作,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線路。

  沿河縣林業局副局長崔根源興奮地說,通過規划治理,烏江山峽景區的生態也越來越好,很多黑葉猴紛紛從其它地方遷徙到山峽來,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觀看黑葉猴的游客。

  正在建設的烏江國家濕地公園內,垂柳依依,綠草如茵。濕地公園建成後,將有效保護烏江河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長江流域珍稀的魚類資源和鳥類資源,發揮烏江調蓄洪水、涵養水源、調節區域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

  城市美如畫群眾笑開顏

  如今,行走在沿河縣城,香樟樹、銀杏樹挺拔有力地分布在街道兩旁,道路布局有序,路面干淨整潔,時不時飄來的桂花香讓人清新飄逸,如癡如醉。

  “截至目前,沿河城區綠地總面積達45萬平方米,其中喬木類16000多棵,灌木類21000余棵,地被類280000平方米,草坪類38000平方米。”沿河縣城管局党組成員方力介紹道,把縣城白塔公園和烏江廣場、民族文化廣場、紅軍渡廣場建設與烏江山峽景區相結合,完成了“夢幻烏江”景觀二期工程。啟動山峽大道、中醫院至城南客運站江濱大道、城南客運站至沙坨大道、河東新區至黑獺大道、黃家山至壩坨大道等5條大道綠化亮化及景觀工程建設和縣城房頂綠化工程建設,使縣城更加亮麗、更加休閑、更具有吸引力。

  傍晚,烏江廣場、民族文化廣場、紅軍渡廣場都熱鬧異常,大媽們伴着音樂節奏跳起歡快的廣場舞,老大爺則三五成群的下着象棋,年輕情侶手挽着手散步,一派和諧歡樂的景象。

[責任編輯:吳梓泳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