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沿河。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田維令 報道: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讓綠水青山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30年來,沿河自治縣從向自然環境索取到山水合理開發保護的轉變,生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實現良性互動,從“環境索取”到“綠色崛起”的嬗變,讓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推動跨越趕超的新路徑。
生態沿河:綠水青山做基色
30年來,沿河自治縣致力于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態體系,把烏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作為重點監測范圍,制定出台了《沿河自治縣“河長制”實施方案》,全面治理河流亂圍亂堵、亂排亂倒等影響烏江水質的突出問題,烏江流域水更加清澈,區域內河流達到國家規定標准,烏江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大力實施沿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對烏江流域保護范圍內的砂石礦產資源開發進行清理和整治,有效防止烏江流域污染。
此外,沿河自治縣搶抓構建生態文明示范縣的歷史機遇,全力推進“綠色貴州”叁年行動計划,投資5000多萬元新建5座污水處理廠和196個農村垃圾收集站,“綠色沿河”生態效應逐步凸顯,先後建成茶葉基地2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0萬畝、中藥材基地1.2萬畝,山青了,昔日荒山正逐漸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經濟:區域發展新路徑
30年來,沿河自治縣圍繞創建生態示范縣的目標,立足生態山水、土家文化、烏江文化叁大要素,加快後坪鄉古茶樹公園建設步伐,全力打造以“品古茶思歷史”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品牌;借助“中國空心李之鄉”的影響力,全力打造“賞花采果”為主題的體驗休閑旅游品牌;挖掘烏江流域溫泉的潛力,全力打造以“溫泉養生”為主題的旅游品牌;依托“中國山歌之鄉”文化品牌,全力打造土家文化品牌,讓畫廊烏江、麻陽河走出深閨,走向省外,走向世界。
圍繞“念好山字經,作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空中掛仙果、樹上長金條、地下生元寶”立體生態農業,有序有效有力推進農村耕地、荒山流轉。先後建成空心李基地11.5萬畝,生態茶葉基地18.41萬畝,優質核桃基地21萬畝,苦蕎商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1萬畝,以良好的生態效應提升現代農業品質,以現代農業促進生態效益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農業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
同時,圍繞建設“武陵山片區農特產品基地縣”的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抓手,先後建成現代高效農業園區26個,總面積達30萬畝。4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6.42億元,旅游收入達到10多億元。
生態法制:持續發展新探索
沿河自治縣是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長江上游烏江流域生態綠色屏障,沿河縣提出“生態立縣”戰略,突出“綠色崛起”主題,積極探索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協同推進、包容共生的發展新路,縣委宣傳部門組織縣環保、文化部門以及鄉鎮,組織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大力展示生態創建成果,牢固樹立全民生態自覺理念,極大地加強了生態建設。
同時,縣在留住鄉愁、保護傳統村寨上作文章,積極將生態理念轉化為全民生態自覺,將每年的5月9日設為“生態日”,向全縣65萬人民群眾發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倡議書,舉行萬人簽字承諾儀式,生態理念逐步成為人民群眾新的生活理念。
此外,沿河自治縣把生態法制作為推進生態建設的抓手,將生態法制與地方立法、生態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2001年,縣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烏江沿岸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立法層面規范烏江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等工作。同時,按照規划先行、集約資源、增產減污的標准,建立了《沿河自治縣生態文明建設管理辦法》、《沿河自治縣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沿河自治縣城鎮建設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划定方案》等系列規章制度,使生態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