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農在地里收獲大蒜
“小蒜瓣”帶來大變化
大蒜之鄉——開封杞縣舉辦第九屆大蒜節共簽約項目 33個、簽約總金額43.725億元
□記者周斌席小超文通訊員胡偉攝影
核心提示|火熱六月,“杞蒜”飄香,又到了“金杞”牌大蒜上市的季節。6月29日上午,記者從“2017中國第九屆(杞縣)大蒜節”上了解到,今年杞縣大蒜種植面積70多萬畝,產量90多萬噸。大蒜節共簽約項目33個,簽約總金額43.725億元,“小蒜瓣”在杞縣發展成40億元的大產業。
大蒜節前夕,記者走訪了杞縣“大蒜村”、大蒜市場及食品加工企業,發現大蒜早已和當地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大蒜市場內工人正在忙著整理大蒜
探訪大蒜村——70%住樓房,一半家庭有轎車
6月26日上午,記者驅車沿106國道一路向南,一進杞縣境內,就不時看到道路兩側收購大蒜的倉庫,每個倉庫門口都停著大小不一的車輛,十幾米長的大貨車、七八米長的輕型貨車、兩三米長的三輪車……赤膊裸背的壯漢正忙著裝卸大蒜,一包包大蒜從田間地頭直接送往全國各地。
陽堌鎮、柿園鄉、城郊鄉……雪白的大蒜被裝進紅色的尼龍袋內,整整齊齊地堆在村民家門口,上面蓋著土黃色的草氈或黑色的遮陽布,雪白的蒜皮在脫皮機下堆成小山堆,微風拂過輕盈地飛起,猶如白色的精靈,抒發著豐收的喜悅。
“杞縣大蒜,最早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的,蘇木鄉蘇木村、葛崗鎮孟寨村、裴村店鄉孟李寨村(音)等是最早的種植村。”開封市人大代表、杞縣大蒜協會副會長、城郊鄉平廠村支部書記翟淵啟告訴記者,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蒜種植逐漸從幾個村子發展到全縣,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近幾年又帶動周邊縣域的群眾進行種植,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平廠村位于城郊鄉北部,全村共560戶、2206口人,耕地面積1980畝,其中1400畝都是大蒜,是名副其實的“大蒜村”。村里樓房林立、道路寬闊整潔,翟淵啟說,這都是大蒜產業帶來的變化。
大蒜市場內工人正在通過傳送帶裝運大蒜
據翟淵啟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在鄭州從事建筑行業的他臨危受命,回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開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種植大蒜。
“按照‘一推二帶三幫’的模式發展,‘一推’就是推廣先進種植經驗,‘二帶’是村干部帶頭種植,‘三幫’是幫助貧困戶解決技術和資金困難,按照這個模式,全村從最初的400畝發展到現在的1400畝,家家戶戶都種大蒜。”翟淵啟說,雖然期間大蒜價格起起落落,但總體來說,村民從大蒜種植中嘗到了甜頭,獲得了收益。
“全村560戶村民,70%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樓房,春節前統計的轎車數量已經達到200輛,也就是說平均兩戶村民就擁有一輛轎車,我們村也成為全縣數一數二的致富村。”翟淵啟自豪地說。
探訪種植戶——三層樓房和30多萬的轎車,都是大蒜打下的基礎
2009年,翟淵啟帶頭成立了杞縣眾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發展社員500多戶,涉及平廠村及周邊的豆寨、桂寨、仁里寨、朱寨、何寨等村。合作社通過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大蒜品質、提高了銷售價格、增加了成員利潤,還使產品出口到國外,遠銷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
今年70歲的胡家啟已經種植大蒜十五六年,是平廠村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員。說起大蒜,胡家啟不停地豎起大拇指。
“我今年種了8畝大蒜,其中3畝是早熟蒜,比正常大蒜早上市20天左右,價格高,1畝地能收入1萬多元,剩余的5畝大蒜還能再賣2萬多。”胡家啟說,對早熟蒜來說,每畝產出的蒜薹就能賣1200多元,基本能包住肥料等成本,因此大蒜的收入是純收入。另外,對于平廠村這樣的“老蒜區”來說,蒜種都是去年留下的,不用再花錢買,又節省了一大筆成本,總體來說,今年雖然價格不如去年,但是收益仍然很可觀。
“加入合作社之后,還能享受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購買有機肥,每袋比市場價便宜四五十元,比如享受農業部門的補貼等,還有專家來進行技術指導,科學種植,不但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大蒜品質,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胡家啟說,通過十幾年的大蒜種植,再加上平時打零工,家里的經濟水平大幅提升,不僅蓋起了三層樓房,還購買了十幾萬元的小轎車,生活越來越好,對大蒜產業也越來越有信心。
和胡家啟一樣,44歲的李國勝同樣是平廠村種植大蒜的“老前輩”,他今年種了10畝大蒜——自家的3畝、租來的7畝。
“去年蒜價高,10畝大蒜收入9萬多元,今年價格低一些,也能收入5萬多元。”李國勝說,忙的時候回家種蒜,閑的時候外出搞建筑,家里不僅蓋起了三層樓,還購買了一輛三十多萬的別克君越轎車。
“他還準備在縣城給兒子買房子呢!”胡家啟笑著說。
“兒子該結婚了,準備在縣城買房給兒子結婚用。”李國勝嘿嘿笑著,“家里的房、車都是大蒜打下的基礎,大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大半,我早就認準種大蒜了。”
探訪大蒜市場——價格持續回升,日成交量兩萬噸
27日一大早,葛崗鎮曹莊村的王國勇就開著農用三輪車,拉著前一天從村里收購的7000多斤大蒜,進入金杞大蒜國際交易市場(以下簡稱金杞大蒜市場),在熱鬧的車流里擁擠,在各個收購處門前晃悠。
“準備賣啥價?”一位買主攔住車問價。
“兩毛六吧。”王國勇所說的價格,是每斤2.26元,由于大蒜價格已經穩定在兩元以上,因此和買主討價還價時,一般都省去前面的兩元,直接說后面的零頭。
“你的蒜有恁好?市場上就沒有超過兩毛五的。”買主看了看王國勇車上的大蒜,雖然品相很好,但還是搖搖頭離開了。
“我這屬于大混級,去村里收的價格就高,再加上裝車卸車每斤扣除4分錢的工錢,實際上一斤只剩下兩三分的利潤,這一車下來也就是掙一二百元。”眼看沒有買主前來詢問,王國勇索性把車熄火,和記者聊起來。
據王國勇介紹,大蒜直徑在6.5厘米以上的,屬于“大混級”,4.5厘米到6.5厘米之間的屬于“中混級”,4.5厘米以下的屬于“小混級”。
“越大越白,品質越好,價格越貴,反之,散頭的、個小的便宜。”王國勇說,他從5月份開始走村串戶收大蒜,目前已經在金杞大蒜市場銷售了7噸大蒜。
關于收入,王國勇笑笑說“還不錯”。
金杞大蒜市場內,到處都是王國勇這樣前來賣蒜的“二道販”;地磅前,賣蒜的車輛排起長隊;每家商戶門前,收購、分揀、裝車,忙得不可開交……
“金杞大蒜市場是全省最大的大蒜交易專業市場,目前共有商戶180余戶,上周平均每天的成交量在兩萬噸左右,大都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大蒜市場負責人林濤介紹,進入6月以來,大蒜價格持續回升,目前已經穩定在每斤兩元以上,整個市場的交易非常火爆。
記者從杞縣宣傳部了解到,除了金杞大蒜國際交易市場外,杞縣各鄉鎮還分布著大大小小30多個大蒜交易市場,專門從事大蒜經銷的經紀人有兩萬多名,在廣州、長沙、武漢、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設立大蒜銷售網點,并通過“互聯網+大蒜”模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大蒜產業整體高速發展。
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增加,吸引了一大批大蒜深加工企業落戶投產,不僅拉伸了產業鏈,也進一步增強了蒜農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在杞縣潘安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該企業生產的黑蒜、黑蒜月餅、蒜片、蒜粉、大蒜精油等產品。在該企業蒜片加工車間,,記者看到,經過剝皮、清洗、切片、漂洗、甩干、烘干等程序,只需要3個小時,大蒜就變成了易儲存的蒜片。
據該公司負責人潘亞峰介紹,目前該公司擁有存儲量達到3萬噸的冷庫,年產蒜片1.5萬噸,生產的黑蒜及大蒜精油等產品已經銷售到日本、韓國等地。
“杞縣是‘中國大蒜之鄉’,‘金杞’牌大蒜的品牌價值已經達到50.24億元,利用大蒜產業的帶動,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和‘互聯網+’戰略應用,杞縣農業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縣域實力穩步增強。”大蒜節開幕式上,杞縣縣委書記李明哲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