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養珍珠,造就一個億元產業,如今全面退養、忍痛轉型。梁子湖區東溝鎮——
一顆珍珠的進退抉擇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楊念明 通訊員 李君亮 何迪
記者調查
5月25日上午,鄂州市梁子湖區東溝鎮73歲的胡必松,在自家12畝水塘投放了200多斤小龍蝦種苗。“這12畝水塘,過去是用來養珍珠的。”胡必松說,養珍珠污染很重。去年底開始,梁子湖區全面禁養珍珠。“今年4月底,磨刀磯村小南湖1404畝珍珠養殖設施拆除,梁子湖區全部退出珍珠養殖產業。”梁子湖區委副書記竇小華說,30年前引進珍珠養殖,是發展的需要,現在全面退出珍珠養殖,是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顆珍珠,成就了一個億元產業
上世紀80年代,東溝鎮一些水產養殖戶到江浙學習珍珠養殖技術。他們依托梁子湖優越的水質條件,在當地掀起了一股養珠熱潮。“養珠的收入是種田的6倍以上。行情好,畝收入可達五六千元,行情不好也有兩三千元。”東溝鎮最早的養珠戶之一、月山村58歲的楊宏帆說。
1987年,楊宏帆騰出家里全部16畝水塘養殖珍珠蚌,兩年后就賺了一大筆錢。在他帶動下,周邊農戶紛紛養起了珍珠蚌。
90年代中期,政府把珍珠蚌養殖作為特色富民產業大力推廣,打造東溝鎮“十公里珍珠走廊”,形成了“珠魚”立體養殖模式。
一顆珍珠,就此形成了一條全產業鏈——
有人繁殖幼蚌,待幼蚌長到約1厘米時,賣給養殖戶。
養殖半年后,一只蚌長到7至10厘米,就要做手術,在其殼內壁軟體處植入60顆珍珠。當時,東溝鎮專業做植入手術的“珍珠娘子”就有四五百人,她們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植珠后的蚌殼,再養一年,就可以出售了。“為了搶貨源,大量外地販子住在東溝鎮,等著第一時間進行田間交易。”楊宏帆說。
“高峰期,梁子湖區珍珠養殖面積超過5萬畝。東溝鎮珍珠養殖戶達到3650戶,面積3.6萬畝。幾乎是‘人平兩畝水,一半養珍珠’。”東溝鎮黨委書記趙倫泉介紹,全鎮珍珠產量達到80噸,產值1.1億元。
“梁湖珍珠”成為地方特色產品。東溝鎮被授予“楚天珍珠第一鎮”和“湖北省水產強鎮”稱號。梁子湖區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第一批“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稱號。
閃亮珍珠,渾濁了一池清水
伴隨產業熱潮,珍珠養殖的環境問題悄然出現。
珍珠蚌以水里的浮游生物為食物。水越肥,浮游生物就越多,蚌就長得越快,長得越大。“為保證蚌有充足的營養,需要一直投肥,磷肥、尿素、人畜糞便都可以。”胡必松說,一定要讓水保持綠色才行,如果顏色淡了,就要加肥。一年下來,每畝養3000只至5000只蚌的水塘,需要投肥3噸以上。有的養殖戶為追求效益,每畝養蚌達1萬只,則需要投更多的肥。
2007年,省農業廳和省環保廳聯合發文規定:嚴禁在風景區和大中型湖庫中養殖珍珠;嚴禁投肥養殖;單位水面掛養密度不得超過500只/畝。
不斷投肥,造成塘里的水變得綠色粘稠。嚴重時,水面會浮著一層厚厚的氣泡。水塘基本上每周要換一次水。“水質惡化,蚌發病率超過20%,珍珠蚌不斷死去,連混養的四大家魚也死了大半!”胡必松說,這樣一來,本是高投入高回報的珍珠產業,慢慢地成了高風險產業,有的養殖戶幾乎賺不到錢。
鲊洲村黨支部書記龔細紅介紹,剛開始,全村家家養珍珠,大家都把農田挖成水塘,養殖面積上萬畝。可養了五六年珍珠后,水塘底泥全污染了,蚌就容易死。很多農戶開始轉行養魚、種湘蓮。
至去年底,梁子湖區仍有1.2萬畝珍珠養殖。
全面禁養,舍棄有污染的GDP
2016年11月,面對污染問題,梁子湖區決定“壯士斷腕”:全面退出珍珠養殖。
有人不理解。“積累了30年的根基,說退就退?”“梁子湖珍珠品牌早已打響。丟掉這樣一個支柱產業,損失太大!”“保護長江生態,打造梁子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就得舍棄有污染的GDP。”在全區取締珍珠養殖動員會上,梁子湖區委書記夏帆說。
為減少養殖戶損失,梁子湖區聯系了一批浙江商人,全面收購養殖戶的“手術蚌”。同時,按成蚌每畝500元、幼蚌每畝100元,先后發放補償金2000多萬元。
全面退養后,養殖戶發展之路在哪?“謀劃養殖戶轉產轉業培訓是關鍵。”該區水務水產局局長賀立同介紹,目前區、鎮有關部門多次對養殖戶進行特色養魚、蝦稻共養轉產培訓,組織養殖戶到鄂州市內的鱸魚、南美對蝦等特色養殖基地學習,幫助養殖戶再創業。
4月中旬,東溝鎮組織一批養殖戶到潛江考察小龍蝦養殖。胡必松回來后,對村里的養殖戶說:“人家的養殖技術好、水質好、管理好,還有合作社管銷售。我們該學習的東西還真不少。”
2012年,胡必松就開始轉產,12畝水塘改種湘蓮、套養小龍蝦。2013年,實現收入1.8萬元。“人只要肯鉆研,養什么都能掙錢。”“以前養珠掙了不少錢,也污染了環境。這回政府決心保護水環境,是造福子孫,沒有不支持的理。”拆除了珍珠蚌,楊宏帆的水塘已經養起了四大家魚,“明年種湘蓮,或者搞稻蝦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