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唐學報導:眾所周知,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湘江流淌著哲學,也流淌著文化。可以說,不懂湘江,就不懂湖湘文化,湘江是湖湘文化之魂。資料顯示,千里湘江一路滔滔,出廣西,匯瀟水,經永州、衡陽、株洲,浩浩湯湯,奔湧向北。至湘潭境內,浩瀚的江水倏然蜿回,纏繞於楊梅,劃出一道巨大的“U”弧線後,望洞庭而去。此“U”弧灣長達42公里,不僅為湖南6個沿江城市長度之最,而且江面為湘江全域之寬,堪稱“絕無僅有”,為湘江諸灣之最,是名至實歸的“千里湘江第一灣”。灣的中部,一座千年古鎮默然矗立,鎮名“窯灣”。史料記載,窯灣古街建制於晉代,已歷1700餘年,是湘潭城區文化發源最早、人文資源最豐富、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地方,是走進湘潭歷史深處的入口,也是解讀新老潭城的書卷。
湘江在窯灣拐了一個彎,彎出了靈動秀美的自然風光,也彎出了物華天寶的“金色湘潭”。據傳名揚天下的“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就出自與窯灣相連的楊梅州。窯灣背靠的壺山,山形雖小,在古代卻有湘潭城“靠山”之地位。特別令人流連忘返的是,在窯灣狹長的街巷中,還保留有陶侃墓、望衡亭、唐興寺、唐興橋、摩岩石刻“江山勝跡”等諸多人文景觀。這裡,山水相映、景城相融、水陸相連,讓人稱頌不已。
湘潭市市長談文胜對窯灣文化做了輕為深刻的研究。據談市長介紹,依托窯灣一江四岸、黃金要道的天然優勢,湘潭聯南接北、承東啟西,逐步發展為中南地區水路大港灣、陸路大通道,帶來了物質的集散、城市的繁榮。清中葉以後,湘潭城自窯灣起,常常呈現“萬商雲集、千帆林立”的商業盛景,贏得了全國“米室”“藥都”“茶城”和“金湘潭”“小南京”等美譽。
新中國成立後,湘潭列入了“一五”“二五”時期全國23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範圍,並隨著“U”弧灣內湘鋼、湘電等一批大型國企的成長,逐步發展成為湖南乃至全國工業重鎮。正是原有的基礎和後續的持續發展,今天,湘潭經濟發展水平始終能處於湖南第一方陣。
湘江在窯灣拐了一個彎,彎出了多元厚重的地域文化,也彎出了英才輩出的“紅色湘潭”。據談文勝介紹,自古以來,窯灣就是開放的港灣、移民的城鎮。商業的發展和繁榮,促進了各類人才在此匯集,也加速了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逐漸催生出“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多元湘潭地域文化,有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享譽中外的白石文化、蔚為大觀的湘蓮文化、綻放異彩的湘商文化,等等。受豐富而厚重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養,古往今來,這里人才輩出,著名楹聯“湘中靈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便是詮釋。尤其是擔負天下興亡的情懷,無數湘潭籍或者在潭的志士仁人前赴後繼、鞠躬盡瘁,使湘潭與中華民族的大歷史緊密相連。晉代名臣陶侃在窯灣建鎮,囤兵布營,使昔日荒灣熱鬧繁華起來;唐代重臣、大書法家褚遂良在窯灣石頭寺中,怒書“大唐興寺”以寄託政治情懷;明末抗清英烈何騰蛟在湘潭被俘,誓死不從,以掌擊地,壯烈殉國;嫁居湘潭的秋瑾,參加反清革命鬥爭,成為推翻封建王朝的幗國英雄。這些精忠報國、死而後已的家國情懷,不斷流傳、發展,最後促成了紅色文化的萌芽和發展,為湘潭植入了強大的“紅色基因”。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誕生於韶山,轉折於窯灣。少年毛澤東早年受父命在窯灣寬裕枯糧行學習經商,幾個月下來,他認為經商與自己人生理想不符,於是棄商求學,從此走上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道路。湘江灣里,還誕生了開國元帥彭德懷、中共早期傑出領導人羅亦農、著名將領黃公略、共和國大將陳賡和譚政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毫無疑問,湘潭是全國當之無愧的紅色文化高地。
湘江在窯灣拐了一個彎,彎出了精美城市的核心亮點,也將彎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大美湘潭”。為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並實施“精美湘潭”行動。作為湘潭歷史記憶和城市品牌的窯灣,理所當然是建設的關鍵和核心。於是乎,湘潭市正在強力推進窯灣歷史文化旅遊街區項目的開發與保護。於是,在嚴格保護街巷傳統風貌和歷史建築的前提下,湘潭正按照建設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談文勝表示,以窯灣為標註的42公里“U”弧灣,湘潭市將按省十一次黨代會“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要求,深入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基地;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擦亮“錦繡瀟湘”核心品牌,打造全域旅遊基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文化創意基地;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是的,湘潭是水流出來的城市,水是湘潭的根,湘潭的魂。窯灣雖小,卻是湘潭傍水而生、得水而旺的濃縮與標註。因為如此,為了保護和發展好這一美麗之灣、文化之灣、財富之灣、家國之灣,湘潭正在合力將“千里湘江第一彎”品牌擦得更加靚麗。
我們有理由相信,“千里湘江第一灣”必將為“偉人故里、大美湘潭、幸福湖南”揮寫出最為瑰麗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