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之一:
“穩中求進”基調延續 穩增長與促改革相輔相成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麗娟報導:全國兩會即將召開,預計本次會議仍將延續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基調。學者認為,穩增長仍是2017年主要特徵,投資繼續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促改革與穩增長相輔相成,供給側改革仍是主線。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並指出要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今年兩會定調預計將仍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定的基調,大的方針不會變化。
投資或三變化
去年經濟增速好轉令國內經濟領域學者趨向樂觀。張立群認為,今年經濟增速將與近幾年持續增速下降有所不同,預計增速會總體平穩,因此兩會在經濟目標設定上應該變化不大,個人認為GDP設定在6.5%至7 %為合理區間。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昨日在中國記協組織的新聞茶座中亦樂觀表示,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在6%到6.5%是完全可能的,穩增長仍是2017年最明顯的趨勢,而提質增效是第二個特點。
縱觀去年底至今年初各地兩會情況顯示,中西部地方仍然以穩增長為“頭號任務”,且基建托底的方案明顯。韓保江認為,投資仍是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具體投到哪裡是必須慎重的問題。過去是投資“鐵公基”,未來應有三個變化,其一是投資“物”轉變為投資“人”,即投資與人發展有關的教育、健康、享受等,擺脫“見物不見人”的投資。其二是投資“地上”變為投資“地下”,即加大地下的基礎設施,比如城市排水管廊建設等,由過去關注“顯績”到關注“隱績”。其三是由投資“城市”轉變為投資“鄉村”,實現中央一號文件所說的讓鄉村成為未來人們嚮往的地方。
近日有關中國各地2017年總投資總額預計高達45萬億的消息令市場頗為關注,有輿論認為新一輪的“4萬億”刺激計劃又要重蹈。不過該消息已有分析人士澄清,此45萬億與彼4萬億並非一個概念。而且過去每年各地投資總額都高於45萬億,今次未升反降,並不是大規模刺激計劃。韓保江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投資規模依然很大,但若投資到該投資的地方,比如基建設施,不會有投資過熱風險,惟需警惕通脹的可能。
改革不容忽視
投資拉動增長的趨勢令一些主張改革的學者擔憂,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穩增長”應該讓位於“促改革”,不應該短期注重在穩定上,因為為了穩增長就會再次出台刺激政策,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拉動經濟增長,在中長期會進一步推動供給的增長,導致供求失衡局面更加嚴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近日亦表示,如果經濟增長目標定的太高,就會為了穩增長而加大政府投資,從而繼續導致惡性循環。
王小魯在近期的文章中強調,近期內經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內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並不是主要風險,結構失衡才是主要風險,最主要的是金融和房地產泡沫風險仍在繼續,如果槓桿繼續快速攀升可能導致泡沫破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應下定決心調結構促改革。
2017年如何在穩增長與促改革之間取得平衡,讓改革真正落地生根成為關鍵。值得關注的是,中央近期的各種會議都再次明確了改革的決心。張立群認為,改革、發展與增長是辯證關係,促改革與穩增長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他認為,今年兩會在改革方面仍然會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降低企業槓桿亦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