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勇平 通訊員賀鵬報道:日前,懷化市、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沅陵縣、永定區、古丈縣、永順縣共同啟動了張家界南線戰略合作,力圖進一步擴大張家界旅游對周邊旅游的輻射,推進精準扶貧。湖南春季鄉村旅游節記者團一行乘著“紅石林”號游艇,沿著碧水青山的酉水畫廊,走進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紅石林。
一路風朗氣清,春意盎然。酉水蜿蜒,碧波蕩漾,岸上野猴歡呼雀躍,兩岸石壁神像讓人充滿想象……一路美景,一路贊嘆,及爬上碼頭,但見層層疊疊、形態各異、綿延不絕的紅色石林。看身著稻草的村民舞起原始舞蹈,感受原住民的虔誠信仰。夜間圍著篝火把酒夜話,看繁星滿天,深深感嘆:原來最美好的鄉村就在湘西,最美的星空就在紅石林!
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惟一的紅色碳酸鹽石林。據權威考證,紅石林地質的形成有5億年,是揚子古海的海底。景區內石峰林立,紅石高聳,既有崢嶸奇石,也有柔美的石層疊積,造型各異,布局錯落有致。尤為稱奇的是石的顏色變化多端,晴紅雨黑,陰轉褐紅,晨昏有別。整個景區融紅、秀、峻、奇、絕、古于一身,堪稱武陵第一奇觀,世界最美地質公園。
紅石林生態旅游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境內,由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紅石林、新瀟湘八景酉水畫廊和明清土家第一古村落老司巖構成,處在張家界南線旅游資源戰略合作開發的中間節點,不但水路交通便利、風景宜人、文化馥郁,更是張家界南線旅游資源中開發相對較早、發展相對成熟、扶貧成效比較顯著的景區,在張家界南線旅游戰略開發的進程中,既是重要節點和組成部分,也是旅游開發助推精準扶貧的典型模式。
紅石林生態旅游區覆蓋花籃、坐苦壩等5個貧困村,曾經是水、電、路、網、廣播五不通的空心村、光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400元。如今通過旅游開發,不但路通了、水有了、電來了、網絡接了,周邊的老百姓也通過旅游開發享受到了土地流轉、勞工、旅游接待服務、景區就業、民俗表演、辦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收入。據統計,目前景區有80多名本地員工,并有花籃村等村里自發組織的合作社人員100多名長期在演藝文化、保潔、打零工、包工等方面與公司合作。旅游景區的發展逐步讓很多青壯年回鄉發展,空心村漸漸有了活力。周圍的村民還主動學習傳承民族文化,成立了文藝表演隊伍,既是一種收入來源,更富足了精神文化。景區開發的十年間,當地人均年收入逐步提到現在的逾萬元,村民的生活環境、經濟狀況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讓山村的農特產品有更好的銷售,紅石林公司還斥資數十萬為幾個村子建設“美麗鄉村·圓夢集市”,免費提供給周邊的老百姓用于農特產品買賣;公司還搭建起華騰游電商平臺,為村民的農特產品提供了更多的銷售渠道;為了避免“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窘境,景區還專門搭建“非物質文化傳習所”,吸引非遺傳人入駐教習、開展培訓研發;為了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廣納海內外游客,促進旅游扶貧,景區每年都舉辦大型的活動,如全國導游大賽、土家摸泥節、中法音樂節等等……
從昔日的不毛之地到“中國最美地質公園”,從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到如今“條條道路通羅馬”式的欣欣景象,自駕、甚至還可以乘坐豪華游艇進入景區;從當年的信息閉塞到如今的全wifi網絡覆蓋,網絡購票、訂房、了解湘西,“互聯網+湘西旅游”戰略如火如荼的開展;從當年的“坐井觀天”到如今的國際化交流和發展……紅石林生態旅游區不僅帶動了當地老百姓的脫貧致富,還成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展示的一個窗口,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注入了新活力。紅石林模式也成為張家界南線旅游戰略開發和武陵山片區精準扶貧的引領和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