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蔣劍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南方航空集團董事長彭建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15年湖南省株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35.1億元,增長9.5%,首次榮獲國務院表彰“穩增長”先進單位。2015年獲此榮譽的全國僅二十幾個地級城市,株洲是湖南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看看株洲“穩增長”的“發力點”,就會知道株洲的發展靠的是質量、是科技、是戰略新型產業。彭建武說,做為在株洲發展的大型國企,切身的感受到株洲的探索有如下啟示。
啟示一:株洲己告別靠“黑大粗產業”發展的歷史
彭建武介紹說,曾經,“重化工”是株洲工業的主體,“黑大粗”是株洲工業的標簽。株洲的發展能否趕超實現、惠及民眾?脆弱的生態能否得到更好的保護?一系列難題在考驗株洲新一屆的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智慧。然而僅僅過了三年,到2015株洲的發展格局,就發生了質的變化。2015年株洲軌道交通己過千億。株洲市工業整體呈逐季回升勢態。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182億元,增長7.9%,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086.8億元,增長8.2%,分別比全國、全省高2.1和0.4個百分點。
戰略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其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增長8.5%,航空裝備產業增長44.2%,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7%。軌道交通產業產值達到1003.7億元,首破千億大關,成為株洲首個、全省第5個過千億的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跨上2000億元新臺階。
2015年該市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3557個,增長13%,其中新開工項目3147個,增長16.5%。完成資產投資跨上2000億元新臺階,達2181.4億元,增長18.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8.7和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啟示二:早陣痛、早換檔、早轉型、早受益
彭建武分析說,為什么在世界經濟處于“嚴冬”時,老工業城市株洲經濟卻能呈現了“溫暖”亮色,并能成為湖南唯一受國務院表彰的城市呢?要弄楚這一點,不弄明白株洲老工業城市的背景不行。歷史上株洲在湖南的地位,就如同東三省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曾經老工業的輝煌,在給其帶來榮耀的同時,也如同現在的東三省一樣,面臨經濟轉型的陣痛與換檔。
株洲之所以能成功轉型,得益于三年前就開始了“早陣痛、早轉型”的戰略,展現的是株洲的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株洲緊扣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建成全國兩型社會示范區、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個率先”總目標,深入實施轉型升級總戰略,全力打好產業振興、城鎮擴容提質、縣域崛起、兩型建設“四大攻堅戰”,努力實現項目建設、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園區提質新、全民創業“五個新突破”。近三年,全市關停企業200多家,影響產值200多億元,轉型升級陣痛加劇。面對結構調整陣痛、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和面上傳統企業大量關停并轉的巨大壓力,著力轉方式、調結構、抓產業、上項目,有效地避免了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綜合癥。全市經濟一直保持了高于全國、高于全省的良好增長態勢,一批新產業、新業態迅速崛起,新的增長點勢頭強勁。
“十二五”末,預計全市實現GDP2340億元,人均GDP達到58647元,分別是2010年的1.8倍、1.7倍,年均增長11.2%、11.8%。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0億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2 %。
啟示三:深刻領會中央對經濟工作的判斷太重要
彭建武說,株洲始終把穩增長放在第一位,加強經濟運行研判調度,強化經濟形勢預測和政策措施預研儲備,牢牢掌握經濟主動權。根據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中央對經濟工作的判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株洲謀劃“轉型升級”發展,有針對性地推出穩增長促發展“43條”,有效促進了經濟平穩增長。2015年,株洲市高新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9%,高于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9個百分點。園區規模工業占全部規模工業比重達到62.3%。
彭建武深有體會的說,我們南方公司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收入利潤逐年上漲,運營質量不斷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株洲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得益于有配套設施和產業、科技的支撐。
因此可以說,是否能正確理解中央對經濟工作的判斷,是否能正確把握新常態的大趨勢,是一個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標志。
啟示四:舍棄對GDP的“狂熱追求”有舍才有得
彭繼武說,株洲三年前就開始舍棄了對GDP經濟數字的“狂熱”情緒。株洲“轉型升級”發展的總戰略是,以新型工業化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手,以創新驅動為發展動力,以動力谷和東大門為兩個增長極,以新興產業拓空間,走進一個新的時代。
曾經以黑大粗為主是株洲特色,今天己是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綜合試驗區核心區,株洲正在著力增添綠色的底色。城鄉文明、科技創新、現代農業、新型工業、改革創新等現己成為株洲干部群眾的行為自覺。
依托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株洲不斷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中車株機、株所、608所等龍頭企業建設戰略技術創新聯盟,開展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研究。著力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軍民融合發展、科技金融結合、人才引進等領域探索新路子。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株洲的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食品醫藥四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產值均增長10%以上。緊抓“互聯網+”的戰略機遇,以“智慧株洲”建設為抓手,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阿里巴巴株洲產業帶位居全國第五。炎陵縣通過電商銷售黃桃占比超過77%,帶動桃農增收四成以上。
株洲設立了科技引導資金,實施“萬名人才計劃”,支持科研創新團隊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總投資200億元的“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建成開園,投資100多億元的職教城加快建設,打造產、學、城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了創業園區、創業街路(市場)、創業扶持網點160個,創新創業在株洲已現燎原之勢。
舍有得、有減有加,有退有進、有統有籌,是株洲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體現的是株洲具有主動適當新常態的勇氣和智慧。株洲市委、市政府有這樣一個共識,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要想實現又保增長,又調結構;又新建,又關停;又融資金,又防風險;又擴格局,又促和諧,就必須有舍有得,有統有籌。只有這樣,才能在充滿矛盾的道路上迎難前行,從而實現株洲經濟新的升級版。
啟示五:民生福祉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彭建武說,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需要有統籌全局的眼光。這個眼光就是,GDP的發展應該最大程度的關注民生福祉。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和小康建設的硬指標。
株洲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民利作為第一目標,大力實施“民生100”工程,推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2015年,全市實現新增城鎮就業6.1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5萬人,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市城鎮和農村低保月均保障20萬人,資助家庭貧困學生2.8萬人,新增企業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4萬人,新增醫療保險參保3.7萬人(不含新農合)。株洲出臺“扶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羅霄山片區規劃內扶貧項目,著力抓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純農戶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清零、解決農村留守家庭問題等三件實事,今年全市可實現5.16萬人脫貧。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成功爭取 “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全省地市州第一家湘雅附屬醫院項目落戶株洲。
與之同時,株洲生態治理和保護不斷加強。三年來,株洲關停了200家高污染企業,拆除黑煙囪115根,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個,湘江沿岸1公里內養殖場退出461家,關停洗水企業37家。化工、冶煉等傳統產業被加速淘汰,湘江保護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全面實施。
由此帶來的是株洲更早地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也因此相比別人更先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2015年株洲環境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290多天,處于全國中上水平。
啟示六:轉型換檔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彭建武說,實現這樣的變化,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絕不行。要知道清水塘老工業區是株洲傳統工業的聚集地,核心區面積15.15平方公里,聚集了五礦株冶、中鹽株化等172家企業。幾十年來,這個地方累計納稅480多億元。這里的有色冶煉、基礎化工曾是中國的驕傲,高峰時年產值有300億元。
以清水塘為代表的株洲工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留下污染嚴重的頑疾。清水塘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四大重點之一。2004、2005年,株洲連續兩年被列為“全國十大空氣嚴重污染城市”。
為此,株洲大力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著力推進省政府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積極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的搬遷改造、生態環境修復、新城開發建設、
產業培育發展的戰略。三年來投入資金32.2億,己實施企業循環利用、環境治理、居民搬遷項目26個,重點金屬遺留廢渣綜合治理工程己全部完成。關停并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企業。到目前為止,已搬遷關停81家企業。株冶集團淘汰10萬噸鉛錠生產線,中鹽株化、柳化桂成等一些大企業的綠色搬遷工作都在穩步推進。
與之同時,清水塘地區總產值由高峰時的400億元降到現在約100億元。
砍掉百億產值,還市民碧水藍天;告別傳統支柱產業,構建“五城四基地”新格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工業基地,走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環保的“兩型”發展新路。
啟示七:供給側改革其時己至其勢己成
彭建武說,株洲穩增長的一個重要經驗,就在于他們堅定走“有舍有得的發展之路”,從而實現了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由此可見,轉型升級誰動作快,誰就能贏得先機。反之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
如今,中央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也一定會伴隨陣痛、攻堅,走向質量發展之路。株洲的探索正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發展戰略,早謀劃、早動作。這個過程也是伴隨著陣痛、攻堅、轉型,實現有質量的穩增長的。2015年,株洲獲批國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市。“中國制造2025”首批94個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湖南4個入圍項目全部來自株洲。
株洲的實踐充分的證明,現實的經濟現狀是,不是沒有投資,而是投資與需要相背離,也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給與需求錯位。只要堅定的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腳踏實地的真抓實干,只要堅定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苦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