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又收獲一張“城市名片”。1月12日,省人民政府發文,批準益陽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對我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益陽歷史悠久、遺存豐富,自東周時置縣,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益陽市博物館擁有文物18000多件,定級文物3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50件;全市擁有文物點1018處,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4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45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8個,市級33個;較完整地保留著古城的空間格局和歷史風貌,東門口、石碼頭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建筑規模較大、保存完整。尤其是石碼頭明清古巷具有風格獨特、格局完整、規模較大的特點,其核心區為明代格局、以清代建筑為主、輔以部分民國建筑,巷內“拱券撐墻”建筑風格為全國獨有。2013年發掘的兔子山遺址,被列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市內羊舞嶺古窯址、信義教會建筑群等國家重點文物保存較好,安化千兩茶、梅山剪紙、益陽花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省內外……這些文化積淀,為我市獲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奠定了扎實基礎。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市政府常務會議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鐵鋪嶺城址原址保護進行專題研究,編制了《益陽市古城保護管理辦法》、《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多個管理辦法,建成了周立波故居、益陽歷史文物陳列、段德昌生平業績陳列等高標準的文物景點和陳列展覽,對豐堆侖革命舊址、胡林翼墓、何鳳山墓、石勘灣鐵路橋、石碼頭歷史街區等一大批重要文物進行了保護修繕。同時,通過舉辦展覽、論壇、講座、在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等方式,積極普及益陽歷史文化及保護知識,使群眾更多地了解益陽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