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庫投放工程菌固化顆粒。通訊員 馮文娟攝
本報撫州訊 (江西日報記者徐黎明)連日來,一場看不見的“細菌大戰”正在撫州市躍進水庫悄悄上演。為破解水庫中的富營養化難題,6月9日,該市水利局采取生物降解技術,投放細菌對付藏匿在庫底的有機物。據悉,該技術在我省水庫運用尚屬首次。
“與河流相比,水庫由于水流靜止,水體交換能力弱,富營養化程度要高一些。”撫州水利部門有關人士介紹,去年,躍進水庫被列為撫州唯一城市備用水源地,如能發揮功能,該水庫每日可供應700萬立方米飲用水,可滿足撫州市區兩個月的供水需求。
據介紹,躍進水庫水面面積3600畝,庫容2200萬立方米,主要功能為供應下游鄉鎮3.7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由于此前水庫開展了大規模水面養殖,導致水質富營養化,近兩年經過疏浚、水體置換和取締水面養殖等治理措施,水庫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及以上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躍進水庫的水質,力爭水質達到Ⅱ類飲用水標準,省水利廳專門撥付20萬元專項資金,在躍進水庫啟動了利用生物技術進行水體生態修復試驗工作。
撫州市水利局科教科負責人馮文娟介紹,他們向壩前主庫區庫底的底泥中投放8噸EPSB工程菌,讓工程菌在底泥中形成富集,高速分解沉積在庫底的有機污染物,消減底泥,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使水庫局部水體透明度提升。
馮文娟說,試驗區為躍進水庫一角曾有過水面養殖、水面面積約50畝的區域。投放前,市水文部門技術人員對水庫水質進行了采樣檢測。
據提供技術支持的四川某科技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該技術已用于對成都孵化園人工湖、溫江柏翠湖等5個湖泊治理,治理后達到Ⅲ類水質,治理費用約為2萬元/畝,成本僅為傳統治理技術的40%。
“光合菌能使富營養物質轉化為膜狀魚餌,成為小水生物的食物,再投放濾食性魚類吃掉小水生物,有效消減水體中的碳、氮、磷、硫等營養物質。”關于利用生物技術處理有機物污染的原理,專家形象地比喻:就是通過投放“光合菌”,利用水生食物鏈將富營養物質轉移出湖庫。
江西省目前已有10819座水庫。2013年7月,全省水庫養殖整治工作啟動,規定今后在水庫養魚養鴨,不得投放肥料,要“人放天養”,但之前沉積在庫底的魚類排泄物作為有機物的污染源長期存在,富營養化問題一直很難消除。
據了解,躍進水庫試驗結束后,將根據試驗效果組織專家進行總結評價,如果達到預期效果,該科技成果將在我省各水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