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雙全 本報記者 劉之沛
芬芳五月,走進峽江,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目之所及,讓人欣喜。森林覆蓋率達67.5%,空氣質量常年為國家Ⅰ級標準,贛江峽江段水質優于國家Ⅱ類標準……近年來,峽江縣大力實施生態化戰略,積極守護綠水青山。如今亮麗的風景、良好的生態,讓這個贛中小縣愈發魅力四射。
城區造“景”:打造生態新城
“晚上枕著蛙聲入眠,清晨伴著鳥鳴早起,清新空氣陪伴一整天,就跟生活在景區一樣。”峽江縣水邊鎮錦繡湖小區居民王安平對現在的生活環境非常滿足。去年,該縣投資1.18億元,將位于小區邊垃圾遍布、雜草叢生的肖家塘水庫進行改造,一個占地231.84畝,集園建、綠化、水系、建筑工程為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為城市再添新景。
峽江縣城是一個新興的小縣城。18年前,這里還只是一片黃土荒坡。空白紙上好作畫!該縣堅持“小而精、綠而美”的定位,大力實施“景觀型、休閑型、生態型、文化型”園林工程建設。僅去年,該縣就投入城建資金7.3億元,先后實施玉華路南北延伸道路改造、玉峽大道綠化景觀建設、錦繡湖濕地公園改造,玉華路、碧玉路、錦繡路綠化,府環路、府后路綠化改造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獨具峽江特色的“一街一品、兩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常青”的綠化效果更加明顯。目前,該縣城市綠化率達46.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9.1平方米,遠超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標準。
農村治“污”:升級美麗鄉村
金坪民族鄉新民村投入18萬元引進“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廠,采取 “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工藝,日處理生活污水50噸。“以前村莊周圍水溝臭氣熏天,污水處理系統建好以后,村里環境好多了,蒼蠅蚊子也少了。”村民黃仕隆高興地說。
以前這里既是環境污染的重災區,也是環境保護的薄弱地帶。在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象嚴重,所謂的“田園風光”往往是“可遠觀不可近玩”。遠處看去,青山綠水,炊煙裊裊,美不勝收。走到近處,土路上污水橫流,隨意傾倒的垃圾讓人無處下腳。
如何破解這一困擾新農村建設的難題,該縣積極探索農村治污新路子:生豬養殖大鎮仁和鎮引進綠狐尾藻生態治污新技術,成功治理養殖污染的同時,為養殖戶提供飼料,實現養殖治污雙贏;金坪民族鄉采取“環衛外包”模式,以每年4萬元的價格將全鄉環衛工作外包給垃圾清運企業,為全鄉5個村委會、19個自然村破解垃圾圍村難題……隨著一項項治污新舉措的實施,該縣農村生態環境也在一步步改善。截至目前,該縣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村7個、市級生態村66個。
產業問“綠”:守護碧水藍天
生態就是效益,環境就是生產力。該縣按照“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思路,以生態旅游為依托,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梅花坪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是該縣啟動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示范園呈帶狀分布,貫穿水邊、馬埠、金坪3個鄉鎮,有果業、經作、水產、林業等產業7類共26個品種,總面積4萬余畝,成為市民休閑觀光采摘游的好去處。目前,全縣已形成以贛粵高速、105國道沿線為主的油茶、楠木、花卉苗木產業帶;以水邊義橋、分界梅花坪為主的楊梅、白茶等林果基地;以林木良種廠、普正藥業為主的板藍根、杜仲等林藥基地……一項項正在開發和待開發的旅游項目,推動著峽江生態旅游越做越大。
在工業項目引進過程中,該縣堅決拒絕高污染、高排放項目落戶。新引進的企業項目在辦理相關手續前必須經環保部門預先評審,對其選址、原材料、工藝、產品等進行全方位評估,經環保部門同意后才能落地投產。3年來,先后有30余家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在項目評審階段被一票否決。同時,不斷強化污染治理,成立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層層簽訂減排責任狀,將減排任務分解落實到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共17個減排項目上,分類處置、督促檢查。近三年來,該縣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下降7.9%、氨氮下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