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倪軍教授揭秘:如何在中國打造世界級“王牌精英”
【香港商報訊】記者香羽報道:近日,獲美國總統獎的國際機械制造領域著名專家、中國首批“千人計劃”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聘顧問、美國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榮譽院長倪軍做客鄭州市第一中學“大師講壇”,為河南學子帶來了一場關于中美教育的思想碰撞。
倪軍教授分析了美國創新培養體系的成功之處,也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優勢。面對未來,他說:“中國進一步快速發展急需我們中國大學培養一大批的世界級的精英人才。”
關于中美創新體系有什么差異?中國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將會迎接怎樣的挑戰?在中國的土壤如何培養胸懷世界的領袖型人才?倪軍教授認為,中國培養的工程師數量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在瑞士洛桑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合格工程師”的數量和總體質量,在參加排名的55個國家中卻排在了第48位。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最新數據,美國“適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師有54萬,中國只有16萬,連全國工程師總數的1/10都不到,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師超過總數的70%。更關鍵的是,創造單位GDP,中國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員數量是日本的3.68倍。
面對這樣的現實,倪軍教授對如何培養中國的精英工程師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解答。他說:“為何如此龐大的數量卻培養不出卓越的工程人才?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工程人才?如何培養工程人才?他借用溫總理的一句話來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對于工程人才來說,既要抬頭望天,也要有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倪軍教授說,現在國內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是知識傳授型的,大學老師,包括教材、作業,都是把一些問題高度提煉成一些“可以解”的問題。所以學生可以快速地、巧妙地解出方程式,這比國外學生要強得多。培養的學生就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那就是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簡化問題并最終能夠解決問題。”
如何將中美教育理念和體系中最好的特色結合起來是國際合作辦學所探討的永恒話題。正如倪軍教授在講座里談到的,“對于中美不同的教育模式,就好比學武術,中國的學生先去練馬步、劈叉、臂力,扎實地練好基本功,但真正到了臨場使用時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用;美國的教育則像先讓學生在臨場環境中練習,每次學生有深刻體驗之后,老師再教如何防守、如何進攻,然后再讓學生去臨場使用。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點燃學習的火焰,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由學生內在興趣所激發的學習動力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作為中美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大使,倪軍教授希望可以結合中美兩國的教育特色,在中國這個土壤培養出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和領袖型人才。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亦同期舉行,一個個創意無限的科技作品點燃了現場中學生的科創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