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地方产业

十一連增,“糧袋子”更要握緊不放松

2015-03-10
来源:湖北日報

  代表、委員討論熱烈。 (記者翟興波 張磊 彭小萍 視界網張傳斌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馨 周呈思 楊宏斌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三農”重中之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十一連增后,湖北“三農”如何更加“強富美”,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湖北團代表及住鄂全國政協委員紛紛建言。

  守得住紅線,才端得穩飯碗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糧食產量要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8日表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的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耕地面積的紅線踩不得!中國還是農業大國,總理在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全國人大代表、洪湖市新堤辦事處洪林村黨委書記葉昌保說,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能開口子。

  作為產糧大省,去年湖北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這體現了湖北擔當。”葉昌保說,糧食增產是在重視耕地保護基礎上,依靠夯實農田基礎設施、新技術新模式得來的,來之不易。實現十一連增,“糧袋子”照樣要握緊不放松。

  “耕地是吃飯的命脈,只有守得住‘紅線’才能端得穩飯碗。”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會上,住鄂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黃巧云的話引起共鳴。

  黃巧云認為,發展經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以犧牲耕地為代價。同時要守住質量底線,保護和建設好耕地質量。

  興農田水利,緊握住“農脈”

  水利是農業命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于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意義重大。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湖北省委員會秘書長周建元曾在農口工作十幾年,對此感觸頗深。她說,從中央到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湖北,也有鄂北水資源配置這樣的大工程,解決鄂北缺水問題。但總體上,我省農田水利建設仍相對滯后,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水抵達農田的最后一公里還沒徹底打通。

  周建元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臺、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對破壞農田水利設施、水源水質的行為依法處罰打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并積極引導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等投入建設、養護。

  住鄂全國政協委員陳涵霖建議,建立分蓄洪區“分洪保障發展基金”,由受益區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設立基金,國家和省級財政給予補充,主要用于分蓄洪區內防洪工程、農田水利、民生發展等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大型水利項目投資渠道單一的問題,促進分蓄洪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改革是根本,把生產要素激活

  目前,許多農村面臨“明天誰來種地”的拷問。

  農民收入不增加,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低,甚至導致撂荒。嘉魚縣官橋八組組長、田野集團董事長周寶生代表說:“分散種植,成本高、市場風險大、賺錢難,導致一些農民不愿種田。只有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把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加工成高附加值商品,農業才能掙錢,農民才會回歸。”

  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是關鍵。代表、委員認為,產業化就是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改變過去粗放式、低水平的種植方式,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機械化水平,積極培育種糧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創新機制激活各種生產要素。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勵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并研究應用互聯網的力量,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