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採摘桑葉
蠶繭
初成品白廠絲
【香港商報網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亞和東南亞之行中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雖然目前尚未確定參與戰略規劃的區域,但不少省市對此已躍躍欲試。貴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南北貫通、東西暢通的重要通道,是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重要門戶和重要區域。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契機,貴州強勢出擊,率先引領企業和項目發掘“南絲綢之路”概念,積極 “走出去”、“引進來”,搶占“先機”。
重振“南方絲綢之路”,貴州高歌猛進。日前,記者走進貴州清鎮市衛城古鎮,雖已過蠶季,但大片的桑園里,農工修條、整枝的勞動景象熱火朝天不顯蕭瑟。
有桑才有蠶,有蠶方有絲。如何“改變傳統農業,走好千年絲路”?貴州省絲綢協會常務副會長、對影企業董事長史開祥做了最好詮釋——緊扣“南絲路”概念,立足貴州,把國家“東桑西移”的項目深入延續,以桑園基地、養殖基地、深加工為實體依托,策力打造絲綢文化城,弘揚中國絲綢文化、中國制造業,真正將絲綢文化推向國際。
香港商報記者許入介、見習記者王浪
源溯南絲路 貴州首當其沖
古代中國通往海外和西方的絲綢之路有四條: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把中國與世界文明聯系起來。南方絲綢之路的東線為從四川經貴州、廣西、廣東至南海的“牂牁道”,或稱為“夜郎道”。南方絲綢之路早在商代已開通,古代中國在西南方向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和交流是經由南方絲綢之路進行的,它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同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至歐洲地中海地區文明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
2013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聯合召開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座談會,初步將西北五省(區)、西南四省(區、市)、東部五省(市)納入這一規劃。其中,西南四省(區、市)(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的納入,表明國家所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我國傳統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兩大經濟帶。
貴州是西南邊徼的中心地帶,從戰略意義上說,有綰彀西南的作用。歷史已經證明,貴州夜郎是南方絲綢之路東進西出、南來北往之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旅必經之路。漢長安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來,此為必經之捷徑。蜀王子安陽王率余眾借道入越必經,楚將莊蹻興師入滇必爭,唐蒙獻計制越必爭,張騫開拓南方絲綢之路必經。經過漢代鍥而不舍的重視和經營,南方絲綢之路終成通途。貴州鎮遠青龍洞前的祝圣橋上有一對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生動寫照。
養蠶話桑湖城再續緣
貴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歷年蠶繭生產和貿易實踐,被譽為“南絲綢之路”。低緯高海拔的地理特征與高原喀斯特山地相結合的宏觀環境二元結構,人多地少、工業滯后、農村勞動力豐富的實際是發展蠶桑業的基礎。
衛城鎮副鎮長沈慶忠說,國家從2001年開始提出“東桑西移”項目并投入巨資打造,2008年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當時,貴州全省桑園面積已達10.8萬畝,年發種量8萬張,鮮繭產量6000t,產生絲580t,農民繭款收入1.65億元,工、農業年產值3億元。
湖城清鎮作為貴州桑源地之一,也在迅猛的發展之列。但好景不長,截至去年,衛城只有18畝基地,僅8家老百姓在做這個項目。是什么原因讓衛城這8家人一直做此項目?經過考證,在2012年和2013年貴州大旱期間,蠶農王菊昌用三畝地就創造出了2萬多元的價值。
按照國家提出的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及“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通過到廣西等地區考察后發現,從富民的角度出發,這個產業勞動力投入小,農民受益高,屬于富民產業,比較適合農村“38.61.99”(婦女、兒童、老人)這一類人來做。于此,也更堅定衛城再續發展桑蠶產業的決心。
抓住國家商務部推進“東桑西移”,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在貴州實施“綠色經濟強省”戰略的歷史性機遇和良好契機,清鎮市衛城古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蠶桑業,實行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學編制《清鎮市蠶桑產業發展》,利用衛城鎮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路子,形成了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聯動發展格局,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目前,衛城鎮共有11個村263戶農戶栽植2965畝桑地。明年將全面鋪開,最低要達到6000至10000畝的種桑規模。按每畝每年5000元收入計算,可為全鎮帶來3000萬到5000萬元年收入。
以衛城龍頭企業——對影企業旗下的貴州天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目前公司自建桑園200畝,小蠶共育基地100畝,全鎮桑園種植面積累計達2975多畝。到2015年,將種植面積擴建到2萬畝,培育加工企業12個,帶動農戶1200戶,從業人員4萬人,養蠶數量將達6萬張,鮮繭產量450萬公斤,實現蠶桑產值1.6億元。
三大依托做強“絲路”實體
“絲織業的興旺離不開桑蠶。要做絲綢之路,必須依托雄厚的種植基地、龐大的養殖面積、強勢有效的市場,做好、做強、做精深加工”。談及選擇蠶桑產業的初衷,史開祥告訴記者,他還有一個身份是衛城鎮上水村的村主任。作為該村的帶領者,脫貧致富、惠及于民是首當職責。在一年的考察及一年的準備后,2013年底,毅然選擇投資此項目。而源于“三利”,利于社會、利于百姓、利于企業的發展態勢,也更堅定了從單一的桑蠶業到“絲路”實體的信心。
從廣義上講,植桑養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是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實施清鎮市蠶桑產業建設項目非常必要。此外,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從狹義上論,中國有幾千年的絲綢文化,但在國外銷售很少,沒有真正走出去,之所以選擇這個項目,就是想通過此項目立足貴州,弘揚中國絲綢文化、中國制造業,真正將絲綢文化推向國際。
史開祥說,很多產品都在國內消耗,包括發展較好的廣西。沒有龐大的市場,就沒有資格去重拾昔日的輝煌。挖掘歷史,歷史本身就是文化概念的東西,而文化概念的東西需要有實體來支撐。絲綢之路,不是簡單意義上是一棵樹、一個蠶、一縷絲、一匹布,而是一個民族的產業,一國文化的精髓。
據介紹,衛城鎮位于清鎮市西部,歷史文化久遠,明崇禎三年,設立鎮西衛,為明朝節制水西的一個屯兵衛所,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經過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的歷史變遷,衛城從屯兵衛所變成了商賈云集,店鋪林立的商品集散地,素有“小荊州”之稱。加之,此地是從云南、四川到貴州的必經之地、滇黔古道,因此這里提南絲綢之路絕對不為過。
以此為鑒,通過近兩年的發展,天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共有桑源有3萬余畝,覆蓋了清鎮、甕安、安龍、桐梓、荔波、息烽等地。下屬荔波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將在12月18號投產,占地30畝。工廠有380多名工人,擁有抽絲機組8組,共投資2260多萬元,產值有1.2個億,消耗干繭800-1000噸。另外,清鎮衛城工廠項目預計明年10月份正式投產。工廠占地80畝,解決就業將在600-800人之間,將上16組抽絲機組,預計投資6250萬元,產值在1.7個億左右,消耗干繭3000噸。“綠寶石”蠶絲被、“印象小七孔”絲織產品兩個品牌已注冊取得R商標。進出口貿易手續已辦完,預計明年產品可借“絲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預計到2017年,公司將建成桑園面積5萬畝,年均養蠶17.5-20萬張。實現鮮繭產量7000-8000t,桑農經濟總收入10500-12000萬元,純收入8500-10000萬元。1.25萬戶蠶農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700元以上。基本實現桑蠶產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和商品化,形成加工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的優質蠶繭資源生產基地。
多元化“新絲路”謀發展
“桑樹不僅葉、枝、椹、皮可入藥,桑果酒也堪稱果酒中的極品,其營養價值遠遠高于葡萄酒,富含對心臟及免疫系統具有治療及保護作用的微量元素硒,還含有豐富的物質白藜蘆醇,《本草綱目》《中藥大詞典》等均有記載”。史開祥告訴記者,下一步還將對產業進行全方位發展,以湖城對影酒業有限公司為基,利用桑果制酒,力爭明年與蠶絲被一起出口到國外,改變中國無紅酒出口窘境。
不僅如此,還要以絲路為契,儲備人才,把中國文化也傳播出去。當然,作為曾經的制造王國、制造大國。“新絲路”不是簡單的賣絲綢,而是一種文化、一個概念,一條紐帶。以絲路為橋梁,真正走出去(更好的拓展市場,更多的產品走出國門)、引進來(外界感知、領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只有擁有廣闊的市場才能真正走出去,擬將依托清鎮衛城絲綢廠和清鎮地處交通要道的區位優勢建立一個絲綢文化城”。史開祥闡釋,絲綢文化城實際上是一個多元組合體,將以四點核心為依托來弘揚中國的絲綢文化和中國制造業。一是集景區、基地和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二是文化及產品陳列館,在還原歷史、展現歷史的同時,創新出彩;三是人文體驗,親自感受種桑養蠶、剝繭抽絲、織綾紡綢系列過程;四是做精深加工、打造輕紡城,積聚原料、坯布、輔料及其上下游材料產業鏈條,做強紡織品專業市場。
記者觀察——
改變傳統農工業 走千年絲綢之路
蠶結繭、繭抽絲、絲織成綢及絲綢產業不僅是我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產業,也是關乎千家萬戶蠶農、百萬產業工人的民生產業,同時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不僅提升了繭絲綢產業形象,而且隨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戰略決策的實施,國家對繭絲綢產業經濟區域的發展給予關注,各省、市積極響應,紛紛提出自己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戰略定位。作為“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門戶的貴州將迎來繭絲綢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而貴州清鎮市衛城古鎮以此為契,改變傳統農工業,將桑蠶產業列為重點加快發展的新興農業優勢產業之一,蠶繭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助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承接產業轉移最成功的領域之一。
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企業要發揮所在地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經濟帶建設,互通互聯、優勢互補,加強與沿線國家、城市、企業間的跨區域、跨界創新合作,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發揮所在地環境、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旅游、文化等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合作新的推動力。而天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貴州清鎮桑蠶產業的龍頭,更成為其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放眼貴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發展黃金期,那就要打開西部之門,將西部地區轉變為改革開放的新前沿,通過向西開放、與世界對接,使西部地區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要素,在互聯互通中實現互利互惠。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貴州具有特殊的地位,面臨特殊的機遇。”正如貴州省長陳敏爾所言,貴州將著力抓好交通對接,加快出省出境通道建設,進一步增強航空、鐵路、公路的對外通達能力;加強產業合作,降低投資和貿易成本,吸引沿線國家和地區企業來黔投資興業;用好開放平臺,注重發揮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平臺作用,合力建設綠色的絲路、繁榮的絲路、和諧的絲路。
貴州要充分發揮通道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做好做足“發展”與“保護”這篇大文章,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貴州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