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經濟開發區-城市發展的“領頭雁”
記者團一行在迤那鎮采訪
美麗的芙蓉王社區
挑選黨參的女人們
“富饒與貧困并存,文明與愚昧同在,鮮花與荊棘叢生,風鈴與鴉啼共鳴。”這是對迤那鎮最真實的寫照。
迤那鎮的貧困現狀,牽動著省委、省政府和市、縣各級領導的心。2011年1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親臨迤那鎮蹲點調研,夜宿農家、訪貧問苦,為迤那鎮的扶貧攻堅、跨越發展理清了思路、規劃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2013年1月,省委書記趙克志接過幫扶“接力棒”,繼續將迤那鎮作為“四幫四促”聯系點,走訪座談、食宿農家,情潤麻窩山,愛灑野馬海。
近年來,迤那人民搶抓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借助外力打基礎。迤那鎮干部群眾憑著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三敢精神”,靠“干、拼、闖”的勇氣和勁頭,在艱苦條件下,實現了農民人均年收入不斷提高,創造了“后發趕超”的“迤那奇跡”。 經過三年的發展,迤那鎮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13年,迤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662.84元,比2010年凈增了3599.8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835億元,比2010年凈增了14035元。
2014年11月18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冒著嚴寒再次親臨迤那鎮食宿農家、走訪座談。他指出,從一個縣、一個鄉、一個村來看,精準扶貧就是要把貧困戶一戶不漏找出來,因戶施策幫起來。唯有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堅持以“三化興三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從全省來看,精準扶貧就要精準在解決好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關鍵問題上。威寧縣要抓住用好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繼續發揚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勇于爭先的“威寧精神”,深化改革、銳意創新、艱苦奮斗、同心攻堅,為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為新形勢下多黨合作創造新經驗。
一年后,跟隨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組織的主流媒體新聞采訪團,記者再次來到威寧迤那鎮第二次“走轉改”采訪活動,探尋迤那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造血式扶貧”的典型,創造出了令人驚訝的“迤那奇跡”。
香港商報記者 張麗、黃慶松 報道
走進迤那,欣喜地看見統一風格的集鎮風貌改造、各類種植大棚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相繼完善;寬闊的柏油馬路、拔地而起的安居工程、示范小城鎮建設的新成果讓人眼前一亮,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產業的轉變使這里處處充滿了發展的氣息。同時,看見這里干部群眾創業致富的激情,看到了迤那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思想蛻變,看到了迤那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造血式扶貧”的典型,創造出了令人驚訝的“迤那奇跡”。
迤那鎮“芙蓉新村”,環抱在連綿起伏的“煙海”里。70戶煙農,每家前有小花園,后有小院子;兩層別墅,面積超過240平方米。別墅群旁邊,是數十個烤煙育苗大棚、烤房,不遠處,還有一個大型養殖場,養殖場旁邊是沼氣發電站……
2011年,湖南省中煙集團公司投資1840萬元、威寧自治縣和迤那鎮籌措了400萬元,修建了芙蓉新村。把分散的70戶煙農房子全部拆掉復耕種植烤煙。
三年前,村民馬二花老人帶著兒子媳婦“蝸居”在一間40平方的土墻房里,一家人的收入僅僅靠著地里種的玉米和土豆,收成好的時候種的玉米、土豆還能勉強夠吃,有的年頭連土豆、玉米都不能吃飽。
“2012年1月,沒花一分錢,一家已經搬到了一棟兩層的小別墅,走進屋內家電用品等應有竟有。現在兒子在種植烤煙,每年凈收入有8萬元。現在的生活啊,比以前好幾千倍了!”芙蓉新村68歲的村民馬二花老人笑著告訴記者。
芙蓉新村是迤那變遷的一個縮影。
凝心聚力謀發展
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按照栗戰書“打基礎調結構、提素質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態”總體要求,以趙克志“進一步增強發展的信心,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民生,辦好農村教育和衛生事業,進一步保護環境,建好生態文明,進一步抓好鎮、村領導班子建設”“六個進一步”為統領,迤那鎮緊緊圍繞“強基礎、扶產業、提素質、保民生、創機制、探路子”發展思路,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為核心,以“四在農家”破難題、“五心教育”提素質、“六風建設”創環境、“七個堅持”謀發展“四五六七”工作思路為引領,精心組織、認真謀劃,俏容展異彩、破繭化成蝶。
完成了鎮、村14個扶貧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15年基本實現脫貧、到2020年基本實現小康的發展目標。搶抓“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的建設機遇,加強工農互哺型、示范引領型、龍頭聚攏型“三型產業”建設,推進產城一體化、鎮村一體化、工農一體化“三個一體化”進程,實行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人才服務“三位一體”配套發展。
苦干實干打基礎
三年來,省、市、縣150多個部門和社會團體幫扶迤那項目564個,投入資金6.51億元,以基礎設施為主,涵蓋產業發展、勞動技能培訓、教育“9+3”、社會民生事業、人口計生優質服務、生態環境建設等各個領域,擂響了迤那鎮扶貧攻堅、趕超跨越隆隆戰鼓。
三年多來,投入2.33億元資金,實施重點水利工程項目10個;投入1502萬元資金,實施全鎮16個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實現抄表到戶,同網同價;投入6053萬元資金,建成通村油路134.5公里;投入2700萬元資金,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道路硬化222.62公里。
新建文化廣場、公園等設施配齊的蓮花新村、涼山新村等小康寨7個;投入2705.4萬元資金,實施生態文明家園房屋建改6012戶;投入近2700萬元資金,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70戶;完成農村改廁600個、沼氣池建設1200個。
整合生態移民、棚戶區改造、小微企業、危房改造等資金,新建小康房800戶;新建文化服務中心300平方米、生態公園、文化廣場14個、農家書屋14個;完成總投資300萬元的鄉村旅游接待站建設工程。
迤那至牛棚雙向4車道同城大道全面開工建設,都香高速“威寧至昭通”路段、102省道升級改線、迤那火車站擴容增停等交通外循環工程啟動在即……
截止目前,初步實現水、電、路、寨、房、訊、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全覆蓋。
示范引領調結構
迤那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境內山高坡陡、土地瘦薄、地塊分散、缺水嚴重等是其發展瓶頸。迤那鎮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瓶頸和優勢,堅持把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推手,大力實施以烤煙生產、優質馬鈴薯種植、中藥材種植、生態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現代化“七個兩萬”工程,農業產業發展呈現出傳統糧食作物減少、經濟作物和經果業增加、良種良法進一步推廣、畜牧產業發展加快、種養殖專業生產合作社迅猛發展五大特點。
按照“鎮村一體化”的發展方針,迤那鎮黨委、政府認真謀劃,堅持特色示范小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建成了以小城鎮周邊的芙蓉新村、信合幸福新村、中心新村為代表的5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城鎮化步伐快速推進。
按照“產城一體化”的發展方針,堅持產業結構調整與小城鎮建設互推發展,建設聚集性的“三型產業”,發展38家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建8個黨員創業帶富基地,發展市、縣級龍頭企業2家,組建黨企聯建黨支部3個,形成了“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帶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培養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500人,帶動15600多名黨員、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按照“工農一體化”的發展方針,堅持“以農促工、以工興農”的思路,快速推進工業發展步伐。全面啟動微小企業建設項目和“百企幫百村”項目,順利推進總投資5億元的麻窩山風力發電項目,建成總投資280萬元的大山木營奇石園和投資600萬元小城鎮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解決180名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
截止目前,完成小城鎮老區風貌改造、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的同時拓寬融資渠道,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和引進企業投資,實施全長3.8公里的城鎮路網建設,全長7公里的排水、排污管網建設,全長1.2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建設,火車站站前廣場建設;整合了生態移民建設資金、棚戶區改造項目和小微企業項目資金,在新集鎮啟動實施建設800棟小康房;還啟動實施了日處理污水700噸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垃圾38噸的垃圾填埋場,公租房、衛生院、同城大道等一批批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精準施策惠民生
治病,先治根;找準方向,才能把握航向。精準扶貧,要求對象精準,原因精準,措施精準,資金投向精準。
新一輪扶貧開發“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迤那鎮采取規劃到村、項目到村、資金到村、管理到村;扶持進戶、技術進戶、干部進戶、效益進戶“四到村四進戶”的工作方式和分片聯系制、分村負責制、分組包保制、分戶幫扶制、分段突破制、分類動態管理制、分層設崗定責制“七制并舉”的工作措施,實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組、幫戶的幫扶模式,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扶持到戶,對每一戶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將全鎮貧困對象分為有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兩類,對有勞動能力和有致富意愿的貧困對象全面實施明確一個幫扶干部,教會一門適用技術,找準一條致富門路,幫扶一項致富產業,落實一項考核措施“五個一”工程幫扶政策;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落實社保、醫療、養老保險、基本生活、子女入學、基礎設施“六保障”工程,進行低保救助和社會幫扶;成立低保救助“民主評困小組”,運行“陽光評審”,重點解決“人情保”、“關系保”、“錯保”、“漏保”等問題,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2011年以來,納入農村低保19206人次,城市低保153人次, 375人享受了五保、孤兒供養,共發放農村低保金1830.84萬元、城市低保金26.27萬元、五保供養金90余萬元;新農合參合常住人口參合率達100%,共有122312名參合農民看病得到報銷補貼,補貼金額達130余萬元;新農保參保農民16570人,參保率達96.80%;60周歲以上參保農民2899人,參保率達100%。
2011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整鎮“減貧摘帽”;2012年實現3894人脫貧致富,脫貧率達38.01%;2013年減少貧困人口5661人,脫貧率達88.88%;2014全鎮計劃脫貧360戶1540人。
2014年,迤那鎮籌集資金180余萬,充分征求貧困戶意愿,按每戶5000元的標準,幫助貧困戶養起了牛、羊、豬,種起了中藥材,真正實現了精準扶貧鏈上的資金精準。
“迤那多年的貧困在于廣大群眾缺乏發展思路和產業,只好安于現狀,苦熬日子。以前鎮里的老百姓爭著要低保,如今種植中藥材、烤煙、經果林能過上好日子,大家轉變為爭著向政府要技術、要發展。到2020年,迤那鎮將不再依靠“輸血”來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迤那“不拖后腿”。”迤那鎮鎮長穆春林很有信心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