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繞城高速和焦柳鐵路在南水北調干渠上經過,形成三交叉。(記者 張朋 攝)
湖北日報訊 本報報道組
南陽有個楚長城
告別鄧州,我們北上來到南陽方城縣,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著名的埡口。
這里曾是楚國最北部的邊境,與湖北血脈相連。戰國時期,楚國為與中原諸國爭鋒,在方城一帶依山筑寨,修建長城,名為“楚方城”,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楚長城。后方城縣名由此而得。
公元前656年,齊國伐楚,楚國大夫屈完與齊國談判,以“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固守”,震懾并迫使齊國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如今,該縣大關口楚長城遺址,成為風景名勝,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方城埡口,正是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分界線。
站在方城縣郊的埡口跨渠大橋上,只見一道寬闊的明渠,深陷于地面之下,似一座峽谷,大渠兩岸距離有一個足球場的寬度。大渠蜿蜒而去,清澈的漢江水正緩緩北上。
干渠北上必經地
方城縣南水北調干部余樂新告訴本報記者,方城縣是南水北調干渠的必經,也是最佳路徑。
他指著遠方說,方城縣位于南陽盆地東北緣,西側是伏牛山脈,東南方則是桐柏山的一部分,兩大山系之間的連接處山地在我們站的這里突然沉陷,恰恰在這里留下一處缺口,形成東北窄、西南寬的喇叭狀地塹,以利干渠無須越山過隘,便可順利穿行北上。
正是因為這樣兩山夾峙的特殊的地理、地形,方城埡口為全國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與居庸關合稱“天下九隘”,這也難怪楚國在此筑城扎寨。
在方城縣楚長城大關口遺址東面,有座黃石山,有意思的是,這座與我省黃石同名的山系,在當地又被稱作“北武當山”。而桐柏山余脈則與大別山相接,西南至我省延伸到棗陽、應山一線。
楚人最終推翻暴秦統治,也正是得益于出生在方城的陳勝率眾揭竿而起,拉開農民軍起義的大幕。
“襄漢槽渠”千年夢
在方城縣城東南4公里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溝,被人們俗稱為“始皇溝”,傳說為秦始皇修筑的運河遺跡。實際上,這里是北宋初年開挖的著名水利工程“襄漢槽渠”的一段。
余樂新介紹說,如今南水北調所走的路線,正是當年宋太宗動議并實施的“南水北調”所想走的古遺址的一段。這就是北宋曾經開挖過的襄漢槽渠。
關于這段歷史,《宋史》中有明確記載。
建都開封,當時稱為“東京汴梁”的北宋政權,為解決南方糧物北運京師之急需,希望能在這里筑壩置堰,調引白河水北上達于京師。公元978年和公元988年,宋太宗趙光義分別兩次降旨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試圖修建“荊襄運河”引白河北上。
史載:趙光義下詔征發民工及官兵10萬人,施工月余,浚渠百余里。然而在方城埡口,由于地勢漸高而水不能至,適逢白河上游邊降暴雨,石堰沖毀,第一次槽渠開挖就此停止。
公元988年,趙光義決定再次開鑿襄漢槽渠,但終因“地勢懸絕,非人力所能達”而終告失敗。
明渠深挖二十米
一千年前的“南水北調”,最終未能越過方城埡口這個盆沿,實現自流向北。
方城埡口雖說是伏牛山、桐柏山兩大山系之間的缺口,但從地理上講,又是一個高臺,這要比陶岔渠首高出近二十米,相當于六七層樓的高度。
北上之水要實現自流,必須向地下深挖出一條明渠來。聽了余樂新介紹,我們這才明白,為何這道明渠深陷于地面之下,兩岸竟需要一個足球場的寬度。
余樂新說,你們看那水位線上的紅色巖體,那就是堅硬的火山巖。挖掘機根本挖不動,施工時,必須通過炮爆與挖掘機雙管齊下。
除了火山巖,還有膨脹土、高滲水地層、淤泥帶、流沙層等復雜結構。特別是暴雨時,淤泥帶、流沙層可能造成的塌方,更是威脅著施工人員的安全。
方城縣是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正好南北暖濕氣流在此交匯,經常處于暴雨中心。
但工程建設者攻堅克難,戰勝了施工中的一個個“攔路虎”。
方城縣境內渠線近61公里,占南水北調中線渠線總長的二十分之一,成為擁有中線干渠最長的縣市。
方城埡口與陶岔渠首、鄭州穿黃、進京水道一起,并稱中線工程四個關鍵工程環節。漢江碧水從這里穿越盆地,浩浩蕩蕩一路向北,古人沒有實現的夢,千年后終成現實。
(記者 張歐亞 執筆)
凌空飛越
——船舶過高壩目擊記
本報報道組
大壩鎖蒼龍,巍峨跨漢江。
時下,丹江口庫區水位一天天在上漲,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壩,最高水位將升至170米,庫區航運條件隨之改善,過往船舶如何翻越,引發記者好奇。
4日15時,丹江口庫區水位160.66米。站在176.6米的大壩上俯瞰,迎水面水天一色。上游,距大壩壩身約100米水面處,3艘挖沙船停在4根各約20人才能合抱的鋼筋水泥立柱下,等待過閘。
仰望頂端高出壩頂約30米的立柱,一個“n”字形升船系統呈現在眼前:大壩下游,6根同樣粗大的水泥立柱,與上游立柱同水平矗立;兩根壯碩的塔吊鋼梁橫跨壩頂呈水平狀,立在這10根立柱上;迎水面鋼梁下方,懸吊著一長約30米的承船箱。
丹江口水力發電廠生產計劃部工程師侯孝宗介紹,與國內眾多水利工程不同的是,丹江口大壩上下水位落差巨大,目前上下游落差70多米,國內罕見。為解決翻壩問題,丹江口水利樞紐采用了垂直升降機,輔以斜面升船機牽引。“船舶翻壩,就像坐電梯和滑滑梯,凌空越過大壩,大壩毫發無損。”他說。
16時20分許,承船箱在塔吊的牽引下開始緩緩沉入水中。站在壩頂的船老板劉軍則緊張地俯視著自家長約28米的平底采沙船,緩緩駛入承船箱。“起升!”下午4時32分,隨著一聲指令,升船機開始發出轟鳴起動聲。掛在高高懸梁上的6組鋼纜隨即將沉在水下約2米的承船箱慢慢拉起,托在承船箱上的采沙船也隨即慢慢離開水面,升向空中。從承船箱兩側流出的水花濺落在水面上,形成無數漣漪。
記者倚在大壩護欄邊沿,目光隨采沙船抬升中有點眩暈,仿佛腳下大壩在不斷下沉,而立在采沙船上的船員,隨承船箱平穩上升,有說有笑。
16時39分, 垂直升過壩頂約3米的承船箱,開始向大壩正上方平移,直抵大壩下游一側距壩身100米處的中間航道上方,作短暫停留后,再緩緩下降至指定水域。
現場工作人員嘉寶光介紹,升船機系全自動作業,起升速度平均5米/分鐘。
16時55分,承船箱開始接觸下游人工航道水面。7分鐘后,采沙船脫離承船箱,卷起大漩渦,駛向遠處停靠在江邊的斜面升船機,再順水被牽引到江面上。
侯孝宗介紹,升船機系統作為丹江口大壩通航的唯一設備,一期工程升船機自1973年建成至2005年9月因大壩加高工程拆除,32年間累計安全運行過壩船次4113次,船只4734艘,過壩總噸位達35.7萬噸。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許多汽車就是翻壩再順漢江運向全國各地的。
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大壩一期升船機也停運改造。
去年4月,升船機改擴建工程通過驗收和“干運”、“濕運”實船測試,運行情況良好。新的升船機由150噸級提高為300噸級。目前,大壩升船機能通過的船舶最大長度40米、最大寬度9.2米,最大高度8米。
侯孝宗介紹,今天是丹江口大壩升船機自去年12月恢復通航以來的第13次執行通航。截至目前,已安全過壩各類船只18艘。
他說,丹江口庫區通水后,水庫上游深水航道將由現在的95公里延伸到150公里。電廠升船機將堅持無償為過往船舶提供翻壩服務。不過,為防范危險物品過大壩,過往船舶翻壩前需到十堰地方海事部門申請,待安全檢驗后,方可到電廠申請過壩。
(記者 唐曉安 執筆)
既是水源區,又是受水區,擁有干渠里程最長——
南水北調南陽情
本報報道組
“南水北調工程帶給南陽以巨大的機遇和無限的榮耀,南陽人對南水北調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4日,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齊聲波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南陽市與湖北十堰共同擁有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水庫水面最寬闊處在南陽境內,有200多公里寬,號稱“小太平洋”。南陽淅川為移民第一縣。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后,淅川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各項淹沒實物指標居庫區鄂豫兩省6縣市區之首。加上一期移民,南陽兩次移民達36.7萬人。“我們與湖北、陜西一樣,對水源區水質保護負有重要責任。”一個月前,齊聲波還率隊考察了十堰市,了解十堰取締網箱的做法。
齊聲波介紹,為保水源區水質,這幾年南陽市關停并轉企業463家。取締庫區內網箱養殖41729箱。在干渠兩側建100米寬生態廊道,已完成造林3.5萬畝。
南陽因為渠首故,為保證大流量需要,市內總干渠的倒虹吸、渡槽等工程氣勢恢宏,創了多項國內之最。南陽也是總干渠渠線最長、工程量最大的省轄市。
南陽市區東北角,白河水汩汩流淌,誰能想到河灘之下,存在一個比白河平時流量更大的地下河!這就是白河倒虹吸工程,全長1337米,雙聯4孔,流量加大可達410立方米每秒。
市南水北調辦工作人員張帆說,總干渠穿越南陽境內185.5公里,約占中線全長的1/7。干渠平均寬度135米,最大寬度355米,共有各類建筑物328座,其中鐵路橋梁4座、公路橋梁185座。干渠工程在南陽境內整個靜態投資200多億元。
南陽市是水源區,又是受水區。中線分配給南陽用水量10.94億立方米,用水指標竟與京津相差無幾。眼下,清澈的漢江水已在南陽境內奔涌,新水廠和配套工程正緊鑼密鼓地建設。“清清一江水,濃濃南陽情”。記者在南陽看到多處這樣的宣傳牌。淹沒區的奉獻之情,受水區的感恩之情,渠首工程的自豪之情,守護水源和渠線水質的責任擔當,都交織在南陽對南水北調的感情之中。
(記者 黃中朝 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