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元收拾行囊,準備再次外出義診。本報記者王天定攝
本報記者 李運海
人物名片
宋成元是林州市五龍鎮嶺后村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今年68歲。自1992年開始,他20多年如一日,背著藥箱,翻山越嶺,跑遍林州的山山水水,走到林州的每一個偏遠村莊,堅持為深山區群眾義診。每次義診回來,他都要撿一塊當地的石頭帶回,用毛筆寫上時間和村莊,擺放到家里的窗臺上,作為義診的見證和繼續堅持義診的精神動力。至今,他家的窗臺上已經擺放了2600多塊“義診石頭”。
人物感言
我是鄉村醫生,就是要服務深山區,為深山區群眾治病解難,為林州偏遠山區的父老鄉親義診。
——宋成元
10月31日,從林州市市區向南驅車50多公里,記者來到了五龍鎮嶺后村。稍一打聽,就找到了村里唯一的診所——宋醫生診所。
一個頭發斑白、臉頰瘦削的老人正在給別人診斷病情,他,就是鄉村醫生宋成元。
一塊石頭一個故事
走進宋成元家的院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有的窗臺上都擺滿了形狀不一的石塊,總共有2600多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就是他的“義診石頭”。
1987年,宋成元開診所后,附近山區的群眾看病方便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經常有遠一點的病人說“翻山越嶺,來一趟真不容易”。他想,自己何不改“坐醫”為“行醫”,為偏遠山區的群眾義診呢。
想到就馬上行動。1992年11月,宋成元開始走出診所,到山區巡回義診。他首先用半個月的時間,為本鄉3個中學的2300多名師生作了耳鼻喉、扁桃體檢查,并免費治療。
宋成元說:“去義診時,我專門帶了方便面和燒水的水壺。義診時,我堅持自己制定的‘四不原則’:不吃對方的飯,不喝對方的水,不吸對方的煙,不給師生增加一分錢負擔。否則就失去了義診的意義。”
有時白天檢查一天,累得胳膊酸疼,晚上還要加班到10點多,根本顧不上吃方便面。老師、學生問時,宋成元總說“吃過飯了”。每天晚上檢查結束,宋成元在漆黑的山路上騎自行車回家。曾有兩次跌倒在路邊溝中,手被碰破,鮮血直流。回到家,妻子一邊為他包扎,一邊心疼地責怪他:“好好的,不坐在診所看病,你真是自找苦吃呀!”但第二天,他又騎車趕到了學校。
這次義診結束,宋成元自己也感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得找個東西留個紀念。于是,他就在學校附近找了塊石頭,回來寫上時間和地點,放在家里的窗臺上。這是他義診的開始,也是窗臺上擺放的第一塊石頭。
從此,義診成為他的頭等大事。他每個月都要考慮哪里最需要醫生,到哪義診更能給群眾解除病痛,又偏又遠的深山區成為他最為關注的地方。他把這些深山區村莊挑出來,一個村一個村去義診。
1997年5月,宋成元到石板巖鄉一個小學義診,途中看到有個大伙房在做飯。當時正巧中午12點多了,肚子也餓了,就打算買伙房一碗開水泡方便面吃。哪想到這是個工地伙房,干活的60多個工人聽說宋成元是義診的醫生,就提出希望也檢查檢查。宋成元就給他們檢查了一遍,對發現耳朵耵聹、鼻塞不通的,當場作了處理。工人們有的端水、有的端飯來感謝宋成元。這種情況下工人們一定不會收錢,宋成元全部謝絕,忍住饑餓和口渴,頂著烈日,繼續趕往一所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小學。
記者采訪中,宋成元又找出一塊石頭,上面寫著“2005年11月12日,重興店”。他說:“這次義診,差點凍死深山。”
那天上午,宋成元在一個學校義診完后,坐公交車要趕到相距140公里的重興店鄉,哪想走到深山車壞了,修了2個小時才修好。走到一個三岔路口,車沒有往重興店方向去,而是往另一個方向拐了,宋成元只好下車。當時已是晚上7點多,還下著雪,黑燈瞎火,寒風刺骨,前不著村后不鄰店。那里離重興店還有20多公里,怎么辦呀?宋成元凍得渾身發抖,他感嘆“今晚要葬身大雪中啦”。天佑好人,正好有一個人騎摩托車路過,宋成元千說萬求,那個人將宋成元帶到重興店。義診完回到家中,宋成元也不敢對家人提這事,怕家人阻止自己再去義診。
宋成元義診,不僅檢查出了很多小毛病,也治好了群眾的很多“大病”。
任村鎮石柱村在一個山頂上,山高路險。村里有個80多歲的老人,耳朵聾了30多年了。宋成元去義診,發現老人患的就是普通的耵聹栓塞,當即用工具把老人耳朵里掏干凈,老人當場就能聽到說話聲了。他拉住宋成元的手感激不盡,說:“你一來我就不聾啦,你真是神醫呀。”
有個姓劉的婦女18歲時右耳聾了,嫁人時也不敢說一只耳朵聾。到50歲時,左耳也聾了,以為年齡大了,也沒去醫院看。宋成元去義診,發現這婦女得的也是耵聹栓塞。耳朵里的臟東西掏凈了,這個婦女兩個耳朵都不聾了。
宋成元說:“我哪是神醫呀,其實這些不是大病,都是簡單的耳病。就是因為深山區生活條件差,群眾看病就醫又難,結果這些小病給他們帶來了終身的痛苦。”
立志當個鄉村好醫生
宋成元走上行醫這條路,和他從小的經歷有關。
童年的記憶給宋成元留下永遠的傷痛。他的弟弟5歲時,有一天下午還與宋成元一起活蹦亂跳地玩耍,晚上就患急病不治身亡。宋成元說:“后來聽父母講,我的姐姐出生幾個月就得病夭折了。那時,方圓上百公里就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醫生,老百姓平時有了病就拖,得了急病根本來不及醫治。”
1958年,宋成元的父親突然肚子疼,村里一個會配小偏方的老人說得了“寒涼氣滯”,讓找個老公雞用布包好放在肚子上暖暖。父親越暖越疼,這個老人又叫用鹽水炒麥麩裝在布袋中,放在肚子上暖。父親的肚皮燒傷了,肚疼也沒減輕。抬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急性闌尾炎,已經化膿了。宋成元說:“從那時起,我下決心學醫,當個鄉村醫生,為深山區的老百姓治病。”
沒有師傅,自學;沒有書,到處借。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宋成元逐步掌握了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和一些臨床經驗。在城市,他這點“三腳貓”醫術沒人看得上,但在當時的山區,很快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次,村里一戶人家幾個月大的小孩高燒昏迷不醒。家人以為不行了,就要按當地的規矩,要把孩子扔到山溝中。得知宋成元會治病,孩子的家人就請他去看看。宋成元去后用聽診器一聽,還有心跳,一測體溫40多度,立即給孩子降溫,又喂些開水。孩子體溫降了,嘴也會動了,又吃點藥,病很快好了。一家人千恩萬謝,年輕的宋成元第一次感受到當醫生的快樂和自豪。
宋成元明白,空有好心沒用,靠這點醫術也無法幫山區群眾治病,必須真正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領。此后,他到衛校學習,訂購很多醫學雜志,逐步掌握了豐富的醫療知識,積累了深厚的臨床經驗,并在耳鼻喉科上形成自己的特長,還在學術雜志上發表了很多論文。
1987年,宋成元獲得了安陽市鄉村開業醫生合格證書。他在村里正式開了自己的診所,為周圍群眾看病治病。
從1992年開始,宋成元開始背著藥箱,翻山越嶺,外出義診。
把病人當親人
宋成元的名聲傳遍十里八鄉,來請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年正月初二,宋成元得重病臥床。正在輸液時,附近一個村民跑到家中,焦急地說妻子難產,危在旦夕。宋成元拔掉輸液針頭,說:“我得去!”家人看阻攔不住,就用被子把宋成元包得嚴嚴實實的,用推車推到病人家中。產婦、孩子都轉危為安,宋成元卻昏倒在地。
2000年10月的一個晚上,宋成元的兒子突患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急需搶救。趕巧鄰村的一個村民找來,說剛出生幾天的兒子得了急病,生命垂危。宋成元當即決定,把兒子送到鎮衛生所讓別的醫生搶救,自己先去搶救村民的兒子。因搶救及時,村民的兒子平安了。當宋成元半夜趕到家時,自己的兒子仍在昏迷的輸液中。
宋成元說:“當醫生就得奉獻,關鍵時刻要經得起考驗。是不是把病人當親人,就看這關鍵時刻如何選擇。”
請宋成元看病的多,來診所看病的更多,甚至有很多林州市以外的人。宋成元說:“這些人來一趟很不容易,不僅要努力給他們治病,還要給他們親人般的溫暖。”
病人來診所看病,只要趕上飯點,宋成元通通免費管飯。最多的時候,有10多個病人在家吃飯。林州市茶店鄉70歲的李隨玉來診所看病,中午正好趕上宋家吃餃子。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到李隨玉面前時,這個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吃完后他握著宋成元的手說:“我在家都好久沒吃過餃子了。”
來診所看病的,有的走路,有的騎摩托車,有的騎自行車。有的來時沒下雨,走時下雨了。為此,宋成元又專門拜師學習了修自行車、摩托車和修鞋等技術,準備了打氣筒。車壞了,他免費修;鞋壞了,他也免費修;摩托車沒油了,他免費加油;電動車沒電了,他免費給充電;下雨了,他免費送雨傘……
宋成元說:“山區百姓看病不容易,只要能跑得動,我希望跑遍林州的所有村莊,給村民義診、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