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陳會君 實習生 吳述明 覃芊
【人物名片】譚勇,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三峽庫區臍橙試驗站站長、秭歸縣柑橘良種繁育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年度)、省專項津貼(2008年度)。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成果4項、縣級成果5項。
當他蹲下身子,俯身為果苗修剪枝葉時,眼神里滿是專注。說起自己和臍橙的故事,他又眉飛色舞。眼前這位質樸的漢子,就像是一名普通的果農。
他就是58歲的譚勇,1979年從華農畢業后,就把全部心血獻給家鄉,引領秭歸柑橘產業不斷創新,建立了三峽庫區最大的柑橘良種種質資源庫。
想為家鄉做點實事
秭歸臍橙種植歷史悠久,不過規模小、品種單一。大學畢業后,譚勇毅然回到老家,“用我的所學,為家鄉做點實事。”他說。
剛開始,柑橘產業并沒有太多項目支持。后來,國家的一些項目來了,他借機引進了一些新品種。新品種要落地,還得不斷地試驗和觀察。譚勇十分注重積累第一手資料,通過摸索,篩選出合適的品種,包括紐荷爾、紅肉臍橙、福本臍橙、倫晚臍橙等,為秭歸柑橘品種的幾次更新換代提供了品種基礎。
以前,秭歸臍橙都集中在冬季上市,競爭激烈,果農也賺不到什么錢。譚勇陸續指導一些村建立晚熟臍橙示范基地,將臍橙的上市時間延遲到每年“五一”期間。“現在不愁銷路,收入還是以前的3倍。”秭歸縣郭家壩鎮鄧家坡村的何明國是晚熟臍橙的受益者。
始終活躍在科研一線
雖已年近六旬,譚勇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
1994年,譚勇主持的“三峽庫區柑橘成年樹移栽上山試驗與研究”科研項目,使全縣3萬多畝、300多萬株因三峽工程建設即將淹沒的臍橙變廢為寶,而且還破解了柑橘樹清庫難的難題。
2003年,他再次受命建設國家農業部在三峽庫區實施的重大柑橘試驗推廣項目——秭歸縣柑橘良種示范中心。在他的帶領下,該中心已成為擁有溫網室、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柑橘工廠化育苗基地,年生產無病毒容器育苗200萬株以上。這些苗木不僅滿足了全縣及周邊縣市的發展需求,還輻射到川、渝、湘等省的20多個縣市。
種苗的培育和更新,使得臍橙實現了早、中、晚熟品種的合理搭配,秭歸由“橙吃一季”變成名副其實的“四季鮮橙”。譚勇也獲得國家扶貧辦“王義錫科技扶貧基金、振華科技扶貧獎勵基金服務獎”、中國特產之鄉優秀企業家等多項榮譽稱號。
五年來,他帶領的5人科研團隊,參與、主持的科技項目10多項,在國內外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10多篇。每年集中培訓技術人員200人次、柑農1000人次,分散培訓達5000人次以上。“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農技推廣者”,譚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