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春保 严运涛
山这边 果满枝头无人采
大别山柿子红了!望着满山的柿子,团风贾庙乡的柿农却高兴不起来。“我家有20多棵树,最低也有3000多斤柿子吧。都没摘,没人要,摘了做啥?”胡家山村的柿农抱怨说。
刚刚过去一周的柿子节,没能给柿农带来福音。“看热闹的多,买的少。”
镇干部介绍,贾庙柿子主要分布在大崎山、胡家山、水晶坳、张家河、金鸡、甘家湾一带,今年预计总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现在卖出去的不到一成,农民自己加工了少部分,大部分还在树上挂着。过几天,气温一下降,柿子就全烂了。”村干部直发愁。
遭遇卖难,贾庙柿农不是第一次。2011年,本报曾以“团风60万公斤鲜柿难出深山”为题做过报道。“那次多亏了媒体呼吁,政府从中牵线,总算把柿子卖出去了。今年咋办?”柿农问。
山那边 一树金黄客人稠
罗田三里畈镇錾字石村,热热闹闹。田埂上,柿树下,三三两两的游客流连美景,品尝甜柿。
手拉缀满果子的树枝,武汉游客刘松华兴奋地摆了个“POSS”。他已连续参加了3届罗田甜柿节。“这是世界上唯一自然脱涩的甜柿品种。”说起甜柿,刘松华头头是道。“一亩甜柿收入2000多元,相当于2头成猪的卖价呢。”村民熊继如难掩喜悦。“甜柿成了农民致富的宝贝。”镇党委书记陈建说:“除了卖鲜果、干果,还可以卖甜柿苗和用于嫁接的甜柿接穗,一棵苗少则卖五元多则十几元,一根嫁接枝也卖到了两块多。光卖树苗和树枝,甜柿种植大户户均收入就达7000元至6万元。”
目前,罗田甜柿栽培总面积达3.8万亩,遍及全县12个乡镇,年总产量达600余万公斤。“每公斤卖到了6元,价格是过去的6倍。我们的甜柿产品还出口到了日本、东南亚。”罗田人很自豪。
同是甜柿,为啥“味”不同
同在大别山,都是甜柿,团风、罗田两地柿农却品尝到了不同滋味:一“涩”,一“甜”。为何?
品牌塑造分高下
早在13年前,罗田就被授予“中国甜柿之乡”称号。
塑造甜柿品牌,罗田人动了不少脑筋。
今年甜柿节前夕,罗田将“首批荣誉市民”称号颁给了两位柿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王仁梓、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正荣。
两位专家参与、见证了罗田甜柿品牌的塑造。
王仁梓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罗田甜柿,最终查证罗田甜柿栽培历史达900余年,比日本最古老的甜柿品种“禅寺丸”还要早180余年。他的研究打破了甜柿原产日本、中国无原生甜柿的传统学说,被誉为世界柿学界发现并命名“罗田甜柿”第一人。
罗正荣教授曾先后86次来罗田考察研究中国甜柿品种。
近些年,罗田“借智”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品种,先后完成了甜柿品种普查和良种选优,取得了降低落花落果、增雌增产、矮密早丰丰产栽培和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等4项科研成果。“罗田甜柿的管理技术,可以说是全国最高的。”罗田县甜柿专家徐向阳评价说。
今天,罗田甜柿已走出国门,在“柿界”占有了一席之地。相比而言,团风甜柿还只能是乡间田埂上的一道风景。
政府作为论短长
在罗田,“有形的手”始终在引导着甜柿产业向前走。
三里畈镇已连续4年在錾字石村举办甜柿节。按照镇党委书记陈建的说法:“合作社、柿农、客商是节会主角,但政府不搭台,这台戏唱不好。”
目前,三里畈镇正着手规划建设甜柿公园。陈建介绍,甜柿公园规划以錾字石村为中心,将周边七道河、毛家咀、邱家河、夏家铺等10个村纳入整体布局,形成甜柿品尝、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三大板块。
让甜柿成为致富大产业,2012年,罗田编制了甜柿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政府对甜柿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柿园建设、良种繁育与保护利用、销售加工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等环节进行扶持。
产业化栽培甜柿,罗田引导柿农组建、加入股份制企业、专业合作社,串户连村规模化种植。数据显示,罗田27家甜柿合作社种植面积占到全县甜柿种植总面积75%。
拉长甜柿产业链,罗田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目前,罗田具有加工贮藏能力的企业达到18家,在柿饼、柿花、柿片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先后试制了柿汁、柿叶茶和柿单宁等新产品。
据县长詹红运介绍,罗田甜柿加工产品已形成5大系列30多个品种。
就在罗田产业化开发甜柿的时候,在一山之隔的团风贾庙,甜柿仍然只是农民的一种传统副业,处于“人种天养自然销”的产业形态;没有龙头企业,有限的加工局限在农民家庭小作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