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藉「香港製造」及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

2021-07-14 18:45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今日(14日)舉辦《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研究報告(「研究」)發布及知識交流論壇(「論壇」)。是次研究為工總六十周年鑽禧項目,由工業貿易署「工商機構支援基金」撥款資助,並由香港大學香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進行,檢視港資製造企業在香港內外的經營狀況和發展策略。工總在論壇上發布主要研究成果,並就研究所得,提出對香港未來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論壇上邀得多位業界及學界專家出席,探討香港產業政策及港資製造業發展路向等議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香港工業在過去40多年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驅動傳統輕工業邁向更多元及高端的發展,其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內地或其他地區,由『Made in Hong Kong』轉型為『Made by Hong Kong』。研究指出,不少港資企業採取『中國+1』策略,在其他地區如東盟設立新生產線,以應對全球政治格局引起的貿易變化,反映港企營商視野廣闊、靈活應變,亦引證政府各項支援切合市場需要。是次工總研究報告匯集了商會、學者及企業的見解,為政府日後制訂工業政策提供了有用參考。我期望日後與各界繼續集思廣益,將更多『Made by Hong Kong』產品向全世界推廣。」

工總主席葉中賢博士(中)、工總副主席陳祖恒先生(左)及工總副主席兼是次研究項目召集人莊子雄先生(右),在論壇上發布主要研究成果及提出對香港未來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工總主席葉中賢博士致辭時指:「工總多年來一直與工業界並肩同行,定期就港資製造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調研,讓政府和業界更全面了解製造業的發展需要。是次研究全面檢視香港工業的現狀、挑戰及機遇,為香港工業未來發展提供所需的重要參考數據,協助政府制訂有助製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把握製造業向高科技轉型及亞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條件,為香港工業開創新時代。」

 知識交流論壇邀得著名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分享對香港產業轉型的觀點。他指出業界應好好把握香港的轉型契機,在大灣區及周邊地區推動並發展創新的產業。論壇亦邀得產、學界代表同場,包括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所長陶志剛教授、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家敏先生、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及ASM Pacific Technology Limited集團首席運營官徐靖民先生,就國家產業政策、亞洲區域發展、本地人才培育以至先進製造業界現況等多個角度,探討港資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及所需政策支援。

 研究報告中指,本港製造業自80年代北移,港資廠商在內地的生產活動帶動了本地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促使香港成為一個以服務業主導的經濟體。根據研究團隊估算,在2019年港資廠商在內地所產生的利潤達6,801億港元,相當於該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近四分之一(23.7%);若將香港服務業細分計算,生產性服務業一直有上升趨勢,佔本地生產總值約42.2%,為港資廠商境外工業對香港產生的經濟貢獻提出實證。工總就著港資製造企業發展實況、經營策略及環球製造業發展趨勢,歸納出3個政策倡議方向,期望政府善用香港優勢及港資工業的基礎,為長遠產業發展作出具針對性及前瞻性的策略規劃,促進香港經濟及就業多元發展。(記者 李銘欣)

 工總對政府有3項倡議:

 1:政府必須推動重組工業人才體系,將人才導向高增值製造業所需的專業及職位,開設更多元化的應用型學科及學位等,培育在香港以至全球高增值製造業都具備高競爭力的工業人才。

 2:期望政府更積極為香港企業爭取在大灣區及東盟發展的條件,包括協調貿易制度、制訂共用標準、爭取投資條件及為「香港製造」品牌在新興巿場建立形象等,助港資中小企廠商把握亞洲的發展機遇。

 3:政府須正視及長遠計劃如何透過本地優勢產業的『再工業化』發展核心技術及培育工業人才、助『Made by Hong Kong』持續成長,以推動香港工業整體藉着亞洲經濟起飛、製造業轉型等機遇尋求下一次突破。」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