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重挫經濟,導致香港百業蕭條,大量打工仔飯碗不保。最新失業率顯示,2020年10月至12月的失業率升至6.6%,創近16年新高。第四波疫情仍然嚴峻,未來失業情況只會更惡化。面對大批失業人士,政府有必要廣拓思路,果斷推出新的支援措施,及時幫助因疫情影響頓失生計的市民,更應持續採取逆周期措施,增加投資和刺激需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務實扶助基層。
經過一年的抗疫,許多無能力忍受長久虧蝕的企業,被迫結業或裁員,旅行社東瀛遊昨宣布遣散120名導遊,坊間也動輒傳出裁員消息,而本港最新失業人數升至24.58萬人,重災區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更是升至13.8%。原本受益於第三波疫情受控,限聚令等防疫措施一度放鬆,市道有所好轉,加之政府此前推出多輪紓困措施,保住失業率未見惡化,但第四波疫情襲來,又被打回原形甚至表現更差。香港的疫情無法「清零」,即使完成疫苗接種目標也費時耗日,相信不會很快走出疫境,失業人士難以寄望短期內經濟復常可重獲工作機會,民建聯昨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82.8%的失業人士表示沒有信心於短期內找到工作,反映失業人士對就業前景普遍悲觀。隨限制社交距離措施一再延長,本港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不少失業的基層打工仔手停口停,節衣縮食維持生活,更出現入不敷支、積蓄耗盡的情況,處境艱難。因此,政府應研究再推援助措施,保企業、創職位,有針對性地支援疫下失業的基層打工仔。
政府表示,已陸續推出「特別愛增值」和在職家庭津貼等方案,並研究降低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門檻,以幫助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這些都是紓困救急必要之舉。同時,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作為,政府亦應秉持善用儲備、應使則使的原則,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向遭受失業之苦的市民提供必要幫助。有政團提出失業支援建議,包括提升「特別愛增值」的津貼上限,成立青年專業發展基金,提供水費及電費補貼,派發更多食物券等,只要做好綜合平衡考慮,將資源用得精準到位,真正幫到有需要的基層失業人士,相關支援該加碼就加碼。
政府還應發揮創造性思維,積極開創更多職位,幫助失業市民再就業。例如短期內可撥出一定資源,聘請失業人士參與宣傳防護資訊、派發抗疫物資等協助防疫工作,以工代賑;中長期則要投資未來,通過加大公共工程、基建、創科創意等行業的投資建設,創造新職位,解決人口就業問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大蕭條」時期,擴大政府在基建、工程等多領域投資,促進全民就業和消費,領導美國最終走出衰退,經濟快速復蘇,相關經驗和做法值得香港借鑑。政府宜推動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程盡快上馬,在目標選擇上也可以多元化,如增建公屋、安老院舍、醫院等,發揮改善民生的作用,一舉多得。
同時,扶助基層不只是政府的事,能力較佳的大企業亦應展現擔當,向失業市民施以援手,履行社會責任,民間的力量也要發揮作用,全社會應共同協助基層弱勢。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