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或是可能的潛在自然宿主)
趙漢斌/科技日報
記者24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志剛團隊一項關于馬來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而可能是與新冠病毒類似的病毒潛在自然宿主的研究結果,近日在Cell子刊《當代生物學》上正式發表。

圖片來源:云南大學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今年2月2日,張志剛研究員带領的團隊對來自2019年3月24日無法救護成功的一只穿山甲肺樣本病毒組學數據進行重新組裝和全面分析,發現其攜带有與新冠病毒相近的冠狀病毒,被命名為穿山甲冠狀病毒(Pangolin-CoV),這種病毒與新冠病毒以及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報道的蝙蝠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相似性分別為91.02%和90.55%。
研究發現,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親緣關系僅次于蝙蝠冠狀病毒,但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S1功能基序高度一致,涉及與人類ACE2受體互作的五個關鍵氨基酸殘基完全一致,而蝙蝠冠狀病毒發生了四個突變,提示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具有相似的宿主細胞識別能力。研究還發現在S1/S2酶切位點,新冠病毒含有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類似的Furin蛋白識別序列,而穿山甲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都缺失了該功能基序,表明新冠病毒與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具有相似的宿主細胞侵入機制。
相關研究進展于2月15日第一時間上報到科技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攻關項目”,預印本于2月20日在bioRXiv上公布。2月26日,《自然-新聞》作了引用報道。3月19日Cell子刊《當代生物系》以“馬來穿山甲可能是類新冠病毒的潛在自然宿主”為題正式發表,研究數據可在相關平台上自由獲取。
此前,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報道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相似性約96%,證明了中菊頭蝠是新冠病毒的潛在自然源頭。張志剛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由于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相似性沒有達到中間宿主所要求的99%或以上相似性,證明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不是同一個病毒,只是類新冠病毒;同時也證明,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而是新冠病毒的可能潛在自然宿主。

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地理分布。圖源:https://www.wikiwand.com/en/Sunda_pangolin
今年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曾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通過對病毒基因組分析,發現穿山甲體內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隨後的研究證實,華南農業大學上述報道是誤報,並釋放出相似度為90.3%的修正數據;同時,香港大學管軼團隊發現的證據為92.4%。“幾個團隊的研究樣本均來自2019年3月廣東海關曾截獲的同一批走私穿山甲。修正後的數據與我們的數據比較接近。”張志剛說。
綜合各方的研究表明,中菊頭蝠、馬來穿山甲只是可能的潛在自然源頭宿主,考慮與新冠病毒與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類似的一個涉及病毒感染的基因位點,甚至也可能是其他未發現的自然源頭宿主,無論是蝙蝠冠狀病毒、穿山甲冠狀病毒或其他可能尚未發現的自然源頭宿主攜带的冠狀病毒,通過哪類中間宿主進化,再傳到人類尚且不知,目前無法確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和自然源頭宿主。
張志剛研究團隊認為,從目前發現的中菊頭蝠、馬來穿山甲兩個可能的潛在源頭宿主分布區來看,中國華南也只是目前發現的可能潛在自然宿主之一的中菊頭蝠的部分分布區,現有研究不能確定新冠病毒的發生地,更不能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國。

中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的地理分布 圖源:https://www.thainationalparks.com/species/rhinolophus-affinis
“假如中菊頭蝠、馬來穿山甲這兩個可能的潛在自然源頭宿主,能被證明的確是新冠病毒的自然源頭宿主,那麼它們現在的自然分布區,都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發生地。而至關重要的,是中間宿主是什麼?在哪兒發生?為何在武漢爆發?更是未來科學研究的核心。”張志剛說。
這項研究還首次全面澄清了新冠病毒與穿山甲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關系,認為在蝙蝠和穿山甲之外,新冠病毒存在其它未知中間宿主,這為進一步攻克病毒源頭和傳播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對未來新冠病毒的溯源,張志剛研究團隊建議,可集中到與走私馬來穿山甲交叉分布的蝙蝠、食肉動物以及偶蹄類動物、齧齒類類動物及其自然分布區展開全面調查采樣,以及集中到與中菊頭蝠交叉分布的食肉動物、偶蹄類動物、齧齒類動物及其自然分布區展開全面調查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