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內地居民存款為長期資金

2020-01-13
来源:香港商报

   文/易憲容

  如何讓內地居民巨額存款轉化為實體經濟所需求的長期資金,是內地近年的熱點問題。目前內地金融市場並不缺少資金,缺少的是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資金,缺少的是可轉化為資本的資金,特別是權益性資金。用金融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內地的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間接融資的比重過高,直接融資的比重過低。內地銀行市場過於發達及內地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後。所以,新年開始,內地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又稱「銀保監30條」,當中最引起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讓內地居民巨額的儲蓄存款轉變為實體經濟所需要的中長期資金。

  居民存款是重要金融資源

  《意見》指出,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依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管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地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是以往關於金融的檔沒提及的新內容,預示內地的金融政策可能出現大調整。特別是「多管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地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是希望推動居民儲蓄存款進入資本市場,進入保險市場。

  根據內地央行的資料,2019年11月末內地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97.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2%。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92.2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4%。也就是說,內地居民的儲蓄存款是一份十分重要的金融資源。

  還有,在2008年到2017年,由於影子銀行發展與繁榮,城鄉居民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了8%左右。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居民存款增速才回升到了14%以上,也表明內地居民存款增速下滑10年後,第一次反彈到兩位數的增速,居民的存款又開始回到正規的金融體系。面臨快速增長的居民存款,如果安全轉化為實體經濟所需要的中長期資金,既是居民財富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降低金融體系風險,防止房地產泡沫繼續吹大的重要一環。

  發展資本市場

  還有,內地銀保監會公布的2019年前11個月保險資料顯示,內地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39620億元,按年增長約11.86%,規模上已超過2018年全年。再就是,保險資金運用餘額達179641億元,比年初增長9.48%。也就是說,當前內地保險業的發展勢頭喜人。

  但是,內地居民儲蓄存款這樣多、保險市場規模這樣大,為何無法推動內地的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工具的繁榮呢?按照當前主流意見或思路,就在於內地居民的巨額儲蓄沒有轉變為實體經濟所需要的長期資金。其含義就是內地的資本市場沒有如英美股市那樣發達與繁榮,內地保險業沒有如美國保險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所佔的比重那樣高。

  按照《意見》的精神,要讓這巨額的居民存款安全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就得發揮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的融資功能,即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依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等。一句話,就是要發展內地有效的資本市場及保險市場。其核心就是要培育資本市場包括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讓居民部門的儲蓄通過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而不是簡單地理解為儲蓄資金直接進入股市。

  可以說,《證券法》的修改就是圍繞這個方向前行。比如公司上市註冊制推行,資訊披露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內地資本市場發展與繁榮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為重要的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核心的基礎性制度能否確立(比如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有效的價格機制及中小投資者利益保障機制等),非人格化的信用制度能否確立?要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內地的資本市場還需要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只有讓整個資本市場成熟起來,投資者利益得到保障,這個證券市場才能夠逐漸繁榮起來,機構投資者才能真正為居民投資理財。

  內地保險市場為何發展不起來?為何內地保險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比重長期較小?內地的保險市場如果扣除車險等財產險部分,其他險種所佔的比重特別小,最大的問題還是保險市場非人格的信用體系沒有確立,特別是內地保險公司多是以贏利驅動,很少承擔社會責任,所以內地保險業產品很難為大眾所接受。

  發展金融科技

  不過,這僅是傳統金融的思路與理念,如果從金融科技的角度來思考,無論是內地居民這些巨額的儲蓄存款,還是內地金融市場之發展,都具有無限的新的發展與繁榮的前景。因為,就目前的形勢而言,人類社會基本上進入了一個大數據時代,進入數位經濟時代。金融科技就是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業態,它通過數位化的技術(包括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技術、物聯網生物技術等),如數位經濟一樣把資料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整合相應的金融資料資源,達到金融資料共用,以此為客戶提供創造價值的定制化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行動化、智慧化、大眾化、普惠化,及由此形成一種新的金融服務業態。

  金融科技發展的原始驅動力就在於為客戶創造新價值的永恒追求。比如從個體層面來說,金融機構給消費者或客戶匹配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不僅能夠讓消費者在這過程中實現價值,也能讓消費者在過程中創造新價值。而後一個方面,則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未知世界,也是金融科技不斷創新的源泉。比如,購買一部蘋果手機,首先滿足的是消費者的一般性功能需求,而蘋果手機的App應用開發,則是讓消費者在過程中創造新價值。同樣,餘額寶的創造,不僅讓它成為一種重要的支付工具,也讓它成為了一種有利的投資工具。從社會層面來說,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金融服務的大眾化、民主化、普惠性。2018年底全球人口有75億以上,智慧手機持有量53億部以上,但全球非銀族人口(即沒有個人銀行帳戶,沒有獲得現代金融服務的人口)近40億。一個家庭,所接受的金融服務不均等,既是家庭經濟條件難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也是現代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所以,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等現代技術讓金融服務大眾化、普惠化及民主化。這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為重要的方式,也是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最為重要的途徑。

  所以,發展金融科技,對內地居民巨額的儲蓄存款進行數位化的財富管理,是引導居民存款安全有效地轉化為實體經濟所需求的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一環。而發展金融科技,目前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把整個金融業內外的資料整合起來,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做到金融資料共用,以此創造出金融服務的新業態,讓金融服務的業者、創新者、消費者及監管者各得其所,從而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行動化、智慧化、創新化。這是內地金融業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方面。

  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如何讓內地居民的儲蓄存款安全有效地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就得從兩個角度來思考:一是傳統金融的角度,發展好內地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為內地居民提供好的投資管道及好的投資產品,特別要保證居民財富不受侵害與掠奪;二是從金融科技的角度,讓內地的數位金融發展與繁榮,通過數位化的財富管理,讓居民巨額的存款更安全更有效地進入實體經濟,真正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