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
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近幾個月內地貨幣政策基本上是寬鬆了再寬鬆,無論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還是央行口頭指導及要求增加民營企業的貸款等,都是如此。但是從11月13日央行公布的10月份的信貸增長數據來看,政府的這些政策目標的效應卻沒有顯示出來。
企業信貸增長速降
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970億元,同比多增338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563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90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730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50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13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29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06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68億元。
從這些數據來看,10月份新增貸款6970億元,按年雖多增338億元,仍為一年新低,遠不及市場預期的9045億元,更比9月份的13800億元快速縮減6830億元,或下降速度達49.5%。以貸款分類來看,企業貸款放緩的速度遠快於個人貸款,考慮10月份國慶長假的因素,非金融類企業貸款按年跌30%至1503億元,與9月的6772億相比,大幅下降78%;個人住戶貸款則按年升25%。
新增貸款表現不及預期,特別是企業貸款放緩速度這樣快,意味着企業投資欲望偏低。這既可能是中美貿易對內地經濟負面影響提早顯現,也可能是內地企業對國內未來經濟的信心不足。不過,僅是看一個月數據說明不了問題,如果未來幾個月都是這樣,則可能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進一步增加。所以,在未來幾個月,政府還會推出更多刺激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內地銀行企業信貸快速減少,還有可能是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進一步上升,而不願以好的價格把貸款給中小企業。從銀行信貸分類增長來看,企業信貸增長快速下降,但個人或家庭信貸增長還是處於快速增長中。個人信貸增長不僅佔整個銀行信貸增長80%以上,而且個人信貸增長速度也高25%以上。這說明內地個人加槓桿速度還在加快,並沒有由於外部原因減弱。
個人信貸還在快速增長,企業信貸增長突然下降也可能是價格機制的問題。因為個人信貸多是流入房地產市場,個人銀行信貸利率不僅有政策規定,而且房價上漲時,銀行都會把這種貸款看作是優質資產,銀行更有意願向個人發放住房按揭貸款。企業的情況則不是這樣。銀行隨市場定價,如果是中小企業,尤其是沒有抵押物的中小企業,其貸款利率可能會定得很高。在經濟面臨增長下行的壓力下,中小企業是沒有意願借高成本的貸款增加未來投資的。估計這可能是內地企業信貸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
社會財富流入內銀
就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的金融化,金融市場的銀行化,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的財富早些時候是流向房地產企業及房地產投機炒作者,流向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目前的情況有所變化,整個社會的財富主要是流入內地銀行,財富及風險流向了一直在加槓桿的內地居民。
早些時候全球權威雜誌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發布2018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單。這個榜單的前4位是中國四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對於這個榜單,在2000年時,1000個大名單中,中國僅僅只有9家銀行上榜。到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高達131家銀行,佔整個榜單十分之一以上。有媒體認為是中國銀行業的強大,但卻沒有看到這是中國經濟金融化、銀行化。
還有,2017年,內地有近3500家A股上市公司,一年賺了利潤為3.3萬億元,其中26家銀行,就佔到1.39萬億元!這是什麼概念?銀行業用7%的企業數,賺了42%的利潤,銀行的賺錢能力是其他上市公司的近100倍!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裏,內地銀行業資產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銀行業資產已經達到了245萬億元,並不多,是中國GDP的3倍。中國銀行總資產也超越美國、日本、歐洲。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金融化、銀行化已經十分嚴重了。政府說是放出的信貸流入了實體經濟,但實際上回流到銀行業,回流到內地的金融業。這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前歐美國家的情況十分相似:整個經濟的金融化!
那麼內地銀行業贏利水平如此之高,銀行業如此賺錢,是不是內地銀行業經營效率全面提高的結果?非也。因為,就目前內地金融市場來說,特別是銀行業來說,看上去是市場化運作,銀行的業績完全在於經營效率提升,但實際上政府不僅會向銀行注入實質性資源,更多的會向銀行業注入政策性資源,從而讓內地銀行輕易地獲得高利潤。有這樣的機制,整個社會的財富豈能不流向內地銀行業手中?所以,如果沒有重大的金融制度改革,如果不改變中國經濟的金融化及銀行化傾向,那麼要增加中小企業的信貸或中小企業有意願增加信貸,這是不可能的。從10月份的信貸增長情況已經顯露出這些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