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財經 > 國內

英媒:中國出口向價值鏈上游攀升

2018-09-28
來源:FT中文網

  提要:中國正在由出口低附加值產品向出口中等技術含量的產品轉型。有人認為中美貿易戰事實上可能會使這一轉型加速。

       英國《金融時報》 湯姆•漢考克 上海報道

  在三一集團(Sany Group,以下簡稱“三一”)位于上海郊區的工廠,幾乎看不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正在打貿易戰的跡象。

  該廠有500名工人和200個機器人,負責將鋼制零件焊接和擰緊到位,每天可生產多達50台挖掘機,每台挖掘機重20噸。在廠外,200台黃色挖掘機正等待被運送到半小時車程外的一座港口,它們的液壓臂上包着藍色的編織套,以防在咸濕的海風中生鏽。

  三一是中國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商之一,去年出口額達12億美元,主要銷往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上述這間工廠的產品就有40%以上出口海外。三一沒有出現放緩跡象,該集團今年的目標是將國際銷售額增加30%。

  三一等企業的成功是中國出口行業不斷前進的一部分,盡管美中之間的關稅和關稅反制措施給全球貿易體系蒙上了陰影。

  在金融危機後的這十年,中國出口部門展現了極強的韌性。自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頭號商品出口國之後,中國出口以5%的年均速度保持增長——同期全球出口年增長率不足2%——2017出口總值達2.26萬億美元。

  過去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出口份額從12%增加到18%,擴大了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的制造業出口份額增幅。中國加入WTO加速了發達國家制造業就業人數的下滑。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U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一項研究認為,在截至2012年的十年里,中國輸美商品導致了美國200萬至240萬份工作的喪失。

  三一的銷售激增也揭示了關于美中貿易戰以及美中競爭的一些重要的東西。為證明加征關稅的合理性,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手下的政府官員一直聚焦于中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進步。

  但在短期內,對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工業構成更大威脅的,是中國中等技術含量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比如車輛及其零部件、電機,以及三一生產的這類建築機械。正是生產這些產品——而不是高科技產品——的中國企業在迅速贏得市場份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教授許斌表示:“中國企業正拋棄低端商品,轉向中端商品,這一轉變實際上是很快的。我估計美國關稅的最終效果將是讓這一升級加速。中國企業可能會被迫升級它們的產品線,以抵消(關稅的)負面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報告,在中端高科技產業,中國現在佔主導地位,其全球份額在過去十年間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32%,在2000年代末超過了美國,在本十年又超過了歐盟。

  大部分增長來自三一這樣的中國民營企業。中國在全球推土機出口中的份額從十年前的僅2%增長到近10%,三一還在全球市場上向日本的小松(Komatsu)發起挑戰。

  三一國際總部總監周萬春表示:“三一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已達到了日本的水平,而我們的服務甚至比他們還要好,因此我們在東南亞國家非常有競爭力。我們挖掘機的價格高于韓國產品,因此我們並不僅僅是在靠價格競爭。”

  三一的命運凸顯了另一趨勢:過去十年中,中國對經合組織(OECD)發達經濟體俱樂部以外國家的出口份額從43%上升到了48%。

  三一也反映出,中國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主要是在資本品(用于制造其他商品的商品)和零部件領域,而不是消費品領域。中國在電力變壓器及其組件——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出口中的份額在過去十年中增長一倍,達到20%。

  寧波精達機電(JDMachine)向歐美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出口用于生產車載空調的設備,去年的海外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十年前,它在接手一家破產英國公司的員工後進入這個市場。

  精達機電管理人員馬克•福斯特(Mark Forster)表示,金融危機後該行業開始向中國轉移。他還說:“從技術上講,這些機器比我們以前在英國生產的機器更好。”

  中國企業轉向生產更復雜的資本品,改變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過去十年中,中國輸美商品中電信和運輸設備以及汽車零部件所佔比例增長,而紡織品和鞋類所佔比例縮減。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2007年至2016年,中國在全球資本品市場的份額從大約5%上升到20%。

  消費品也發揮了作用。據中國海關統計,美的(Midea)、TCL和海信(Hisense)等中國家電生產商在海外的市場份額上升,在2016年出口了價值150億美元的消費電子產品。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是競爭的一個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哈佛大學(Harvard)經濟學家達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表示,“一旦一個經濟體開始生產發電機,或比如說機動車輛,該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就被置于自動上升的軌道上了。訣竅是在這些自動進入上升軌道的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並擴大這些行業的國內就業人數。”

  過去十年,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增長了兩倍多,超過了巴西和墨西哥,這迫使企業不得不提高生產率。

  中國公司擅長逐步改進,而不是突破性的創新。根據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創新問題研究員丹•布雷茲尼茨(Dan Breznitz)的說法,他們擅長“在其他地方發明和銷售技術和產品後……制造通常更簡單、更便宜且更高效的新版本。”

  金融危機後中國的投資熱潮使工業品生產商大幅擴大國內生產,增加了規模經濟效應。制造商通過收購外國技術進行了升級。 三一在2012年以3.6億歐元收購了德國混凝土機械生產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中國企業以數十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西方制造商的交易則包括:美的同年以45億歐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

  還有發達國家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轉讓——以及技術被盜竊的情況。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 China Business Council)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20%的美國公司表示它們被要求將技術轉讓給中國——通常是在它們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的時候。一些中國頂級出口商面臨專利侵權訴訟。

  跨國公司對中國出口產品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約43%的出口來自外資企業。對于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以及大型公司而言,這一數字更高。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在中國排名前20位的出口公司中,有13家是外資企業。

  中國出口升級的絕大部分來自于跨國公司深化在華供應鏈。近十年來,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化學品制造商巴斯夫(BASF)和美國的霍尼韋爾(Honeywell)等公司在中國開設了更為先進的工廠,有時以撤銷美國的就業崗位為代價。

  這些公司往往受到中國國內市場的推動,該市場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是化學品和重型設備增長最快的市場。但這些工廠經常變成出口基地。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表示:“任何一家美國大型企業集團都會在中國有大量業務……而且如果你有一台中國機械,為什麼不把它出口呢?”

  過去,一個令發達經濟體感到寬慰之處是,中國出口的機械所需的大量零部件都是發達經濟體制造的。中國曾是別處生產的零部件的最終裝配點,這叫做“加工”貿易。

  然而,這類貿易在中國出口中所佔份額已減少,從十年前的46%左右下降到今天的35%。據中國估算,中國出口商品的國產化率已從十年前的約60%上升至約80%。十年前平板電視的面板主要靠進口,如今則是中國制造。

  蘋果(Apple)就是一個例子。2012年蘋果在華供應商僅為7家,2017年達到19家,5年間增加了一倍還多。如果再加上位于香港的供應商,其總數上升到28家。其中包括歌爾(Goertek),該公司從2014年開始為iPhone供應聲學器件,其供應份額的提高對應的是美國公司Knowles供應份額減少。

  隨着中國開始制造更先進的產品,它經常需要進口生產所需的零部件和資本品——過去十年德國對華出口額幾乎翻了一番。

  但這種情況可能會逐漸消失。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葛藝豪(Arthur Kroeber)和Dan Wang表示:“如果中國不斷快速增加新的進口密集型產業,其進口比率在數年內可能會依然保持高位,但一旦中國公司掌握了這些零部件技術,該比率可能會迅速下降。”

  受中國進入中等技術含量領域威脅最大的,可能是中國的東亞鄰國。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十年里,曾出現過一個三角貿易,日本、韓國和台灣憑借對華零部件出口保持着高額對華貿易順差。

  但中國對這幾國的貿易逆差從2013年開始收縮,因為越來越多過去要靠進口的產品可以在國內生產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黃育川(Yukon Huang)表示:“這是該地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韓國其中是感覺最受威脅的一個。”

  就連德國都感受到了壓力,雖然由于其機械出口強勁,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比美中之間的要小得多。專門研究利基行業“隱形冠軍”的顧問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表示:“我認為中國人是德國‘隱形冠軍’的最大對手。其競爭主要集中在機械、家用電器或金屬加工產品領域。”

  盡管中國在中等技術產品上的表現日益突出,但令西方國家感到寬心的是,中國離高科技制造業前沿仍有很大距離。實際上,在計算機芯片、柴油發動機和乘用車的出口市場上,中國幾乎無足輕重。在其參與競爭的領域,中國出口產品往往還是靠價格取勝,而質量要略次一些。

  許斌教授表示:“中國企業正在升級到中檔產品,但仍依靠價格優勢,中國提供的這些產品在發展中經濟體受到歡迎。它們是德國和日本商品的較低端版本。”

  Wang Xueqiao補充報道

  譯者/何黎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