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可以干啥?有人在熬夜备战考研,有人在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还有的已参加工作,在职场新人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但对于有的人来说,二十几岁的他们已经取得了一番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在教育界,有年轻学者二十几岁就已跻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行列,让无数人羡慕嫉妒不已。
最近有媒体报道,出生于1990年、今年刚从同济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的李东,获聘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引发舆论关注。其实,二十岁出头就成为大学教授、博导,仅见诸媒体报道的就不乏其人,如22岁即被破格聘用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的刘路、同样出生于1990年的浙江大学教授杨树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明侦等。
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取得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可喜可贺。其实,无论在其他国家还是其他行业、领域,都不乏年少成名的“人尖子”,每每引来众人的赞叹。他们当然配得上众人的点赞和艳羡,但稍加留意不难发现,与媒体的卖力炒作、网民的热情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事者本人大多低调内敛,极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有的甚至根本不接受媒体采访,更遑论有高调狂傲者。
青年才俊大多并非浪得虚名,他们少年得志,说明具有突出的才华与智慧,而他们应对外界的喧嚣和媒体的态度,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比普通公众更加明白,一时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何况有些荣誉的获得,还要归功于外界因素的支持或者说自己的好运气。比如,二十多岁就能成为大学教授,自然离不开高校破格用人的魄力与求贤若渴的诚意。面向未来,他们还需要用更大的成绩证明自己,更何况放眼更宽广的时空,有些人在二十几岁取得的成绩,远比他们显赫得多:詹姆斯·沃森25岁时与克里克合作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爱因斯坦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丘成桐27岁证明了卡拉比猜想而一举震惊世界数学界……
与青年才俊们自身的从容淡定相比,媒体的炒作和公众的追捧反倒显得有些俗气。热衷于炒作渲染年少成名的故事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但当下这种心理有走向病态的趋势。比如,拿个别人的成功作为自我嘲讽或贬低大多数人的口实,聒噪一时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话语即是个中典型。倘若按照这种逻辑推导开去,从出生开始,我们每一个人在各个领域都在被同龄人抛弃,并且这种“挫败”会一直延续。这类论调是名副其实的“毒鸡汤”,不仅毫无营养,还会在人群中制造不必要的焦虑与恐慌。
一些年轻学者虽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无论是学术生涯还是个人生活,他们未来的道路依旧漫长,针对他们的追捧与炒作,不仅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双重平静,甚至会有“捧杀”的负面效果。人生没有统一的模板,每个人的二十几岁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人生高峰则因人而异地分散在不同年龄段。“二十几岁就成功”是很多人都有的人生梦想,有的人实现了,但大多数人未能如愿。如愿实现的人是幸运的、值得羡慕的,但没能如愿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应拿别人的成功折磨自己、打击公众。
作为媒体,报道此类人和事原本无可厚非,但要警惕落入一味猎奇或炒作的窠臼。媒体应当坚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在做好正向价值引领的同时,对貌似正向叙事背后潜在的负能量应保持警醒。(作者: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