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經濟造強已無懸念

2017-10-11
来源:香港商報

  文 | 凌昆

  特首林鄭月娥在國慶致辭中,提到「今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經濟究竟強在何處?在中共十九大快將召開之時,對相關議題務必要作出更多探討,方可明瞭大會的重大歷史性意義。

  中國在共和國建立后站起來乃不可逆的歷史現實。經過逾半世紀的開拓,特別是近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也可說是初步富起來,即已達致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在可見將來還有望成為高收入國家。雖然相距發達國的收入水平仍遠,但隨着持續發展,中國的收入不斷提升已無懸念。因此今后發展的關鍵是能否強起來,其根本在於科技及生產力的足夠提升。

  進入大而漸強階段

  中國經濟每被說成大而不強,主要是基於人口多,但因底子薄故不強。這在10年前還是正確的描述,但到今天更恰當的說法應是大而漸強。這乃由大而不強走向又大又強的過渡階段,從落后到先進及現代化,從發展中到發達經濟,經歷大而不強至大而漸強乃合理及必然途徑,利用后發優勢作跨越式發展不可能一步登天。

  中國經濟進入大而漸強階段是基於現實狀况而作出的判斷,其具體表現有幾類。首先是形成了基建優勢,涵蓋了能源、交通及通信等經濟民生戰略性領域。優勢體現在掌握了相關建造及設備制造技術,并有龐大的人財物力投入。中國在火水核電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特高壓輸電等領域已居領先水平,同樣者有高鐵、載重鐵路及電動車等交通領域。中國正開建4G移動通訊網及預研5G技術,北斗定位衛星已有第三代。中國在一些未來的星級項目如量子通訊、人造太陽及海底可燃冰開采等,也處領先地位。

  其次是逐步建立起廣泛的產品優勢。過去中國工業生產優勢在勞力密集的加工消費品領域,現時優勢已擴展到不少資本及技術密集的資本貨品上,包括機電、裝備及精細產品等。中國制造已非單靠低價競爭,在多種機床、機電、工程設備及海工等產品,中國已晉居先進甚至領先位置。中國工業品種之齊全及配套之全面性又穩居世界第一。軍工產品的表現尤為突出,進步之快舉世矚目。

  再次是開始建立自主探索探測體系,為科研、產品開發及產業升級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中國正開展太空、海洋及地殼等多項探測計劃,并建成或籌建多項先進探測系統,如望遠鏡、強光源、粒子源及各類探測衛星等,當中不少已達先進水平甚至領先世界。這些大型項目不單直接拉動高新科技及新興產業發展,其建成還有利科技研發及產業提升,形成了雙重強化經濟效益的好處。

  經濟運作形成良性互動循環

  最后,中國獲得的自主開發科技成果日多。這包括不少科技前沿的成果如量子通訊、超級電腦、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應用等。與實際應用直接相關的是智權成果數量:2015年申請專利數目中國以114萬件居首,超過美國(83萬)及日本(51萬),授權數目中國以37.5萬居次席,僅低於美國(41.4萬)而超過日本(31.3萬),為發展中國智造提供了初步基礎。

  以上各項對經濟將逐步發揮影響,這從一些結構性指標也可看出。例如工業生產中新興及高科行業的比重持續上升,今年上半年這些行業均有雙位數增幅而遠超平均的6.9%(高科增13.1%,裝備增11.5%)。又如中國高科產品出口占全球總額的比重已顯著上升,由2000年的3%上升至2015年的19.5%,同期美國的則由16.5%跌至9.5%。上述發展將令經濟運作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回升,表示效益更高和有更強的競爭力,GDP增幅稍后也將隨之回升。因此造強也有助造大,造大又可為造強提供更多資源和需求拉動,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循環。

  總之,對中國經濟的漸強走勢要有信心,其成果將更多更快地出現。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