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
團結香港基金舉辦創科博覽2017活動,應邀出席開幕式的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香港是全球科技創新重鎮,科技創新發展優勢突出,完全有條件打造成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然而與萬鋼的高度褒揚相比,卻是香港在創科發展乏善可陳的尷尬現實。一直以來,本港經濟依靠四大支柱產業支撐,惟在推動發展本地創新科技產業上有所忽略,以致推動經濟升級轉型方面缺乏突破,只能看着內地城市享受科技高速發展的紅利,羨慕不已。雖然特區政府意識到對科研重視不足,近幾年開始急起直追,加大相關投入,但起色并不大,有必要深刻檢討本身到底有何不足,才好着手改善。
沒有春播 哪有秋收
最大的不足,應是香港缺乏培育創新的土壤,科研「根不深」。首先,社會充斥着「温快錢」思想,其中具備代表性的,就是炒賣文化。例如蘋果手機推出新款機型,大家關心的是炒蘋果有多少「水位」、如何能在發貨當日搶到手機轉售牟利;中銀香港9月發行百周年紀念鈔,媒體關注的是炒價潜力有多高,轉手可獲利幾倍。這種文化與香港過往作為商貿角色有一定關系,因為由開埠開始,香港便透過買辦,擔當中介人角色,透過一買一賣賺取中間的利潤,而后來很多港人發達也和炒賣有關,熱衷炒樓、炒股、炒金,也助長了這個風氣。在這種環境長大,港人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會較為急功近利,長遠目標和利益易被忽視,同樣的思維亦表現在年輕人選讀的科目,以及港人對職業的選擇上。創科發展成本高,時間長,風險大,見效慢,在香港自然不受重視。身兼港科院創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張明杰指出,香港社會對創新科技的需要并不迫切,大家覺得創新科技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甚至很多人覺得科學家花錢做研究是浪費錢,正是說到了問題的根源。
其次,香港經濟政策長期以市場主導,在科技創新領域,無論是政府支持還是企業自主研發,乃至風投支持,都并不足夠。如今,本港科研資金投入僅占GDP的0.73%,甚至暫時未有科技產業對GDP貢獻的統計數據,反觀鄰近城市深圳,投入的科研經費在GDP占比4.05%,對該市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兩相比較,高下立見。在現時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創新科技行業所受到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深圳的成功案例在前,其所創造的新技術、新商機、新財富、新就業機會有目共睹,特區政府須轉變思路,擺脫「不干預思維」,在科創的投入不能再以保守、保險、不做不錯的角度去看待,沒有春播,哪有秋收?
港軟硬件處於劣勢
最后,香港推動創科發展時,在軟硬件方面處於劣勢。土地缺乏,市場規模有限,從事創科成本高,產品轉化平台少,沒有產業鏈配套,政策資金支持不足等,都構成制約,以致優秀人才漸漸流失,做出了創新產品也須另找出路,例如大疆無人機,就是由地道的科大畢業生創辦,最終卻選擇到深圳實現理想。此外,一些創新科技對現行商業模式的顛覆,有機會與本港現行法例法規底觸或冲突,例如較具爭議的共享經濟,如何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幫助創新科技成長之餘,又保護到一般消費者,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在社會達成共識,而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一日千里,往往時間不等人,機會錯過就沒有了。
凡此種種,都是本港創科發展拿不出像樣成果的底因,當務之急,是要拿出辦法解決上述問題,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系統,創造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這端看香港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