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本港樓市持續升溫,恐是鐵一般事實。最新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顯示,二手樓價不單連續15周創出新高,連升勢頭更加平了1997年的紀錄;雖然,期內累升幅度僅約8.1%,遠遠少於當年的27.7%,惟毋庸置疑,買家不惜追價入市的意欲,已跟1997年不遑多讓,市場充斥著「樓價只升不跌」及「有買貴,無買錯」等預期。即使在系列「辣招」下,入市門檻已大為提高,許多買家均難以入場,正如土地註冊處所示,上月樓宇買賣合約宗數和總值分別減少了16%和24%;但重要的是,縱使整體需求有所下降,不少市民仍扭盡六壬投入市場,加上實力投資客的捧場,只消少數買家也足繼續推高樓價。
指數連升15周的狂態,其實僅滯后反映5月第二周即「加辣」前的狀況;然而,有鑒近日樓市暢旺依舊,甚而重現「萬人空巷」排隊買樓光景,樓價再創紀錄連升16周恐非天方夜譚。
樓價日益高不可攀,站在民生角度言,固然不利市民置業上車,而對金融穩定來說,一旦市況逆轉更恐釀成災難。當局推出多輪「辣招」調控樓市,無論如何肯定有助降低樓市風險。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昨指出,首季住宅交易之中,94%都屬本地居民首次置業,至於非本地數字只占1.5%,短炒的話則僅0.7%,另外金管局的資料反映,最新4月份新批出按揭成數降至50.8%;凡此種種,皆說明了買家結構和按揭管理正朝目標良性方向發展。
可是,上述數字或恐以全蓋偏。一來,以家庭成員名義來「首次置業」,乃市場上的公開秘密,其承壓風險便可能較一般買家為高。金管局的資料亦透露,同期新批出的涉及第二按揭的貸款,宗數和總額均幾乎是去年的4倍之多,多少折射了加按原有物業來購買家庭里「第二套房」的操作狀況。何況,不少實力不足的買家,均藉發展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入市,部分甚至沒有進行任何壓力測試。換言之,整體金融體系的抗震底子,雖則較前有所加厚,可是個別買家仍恐面對不輕風險,不少市民都是踏著骨牌上車。事實上,現時置業負擔比率經已增至66.1%,大幅高於過去廿年的45%;如果本港利率上升2至3厘,比率更將增至80%,這既勢必加重日后的按揭違約風險,亦顯示市民置業能力每況愈下。
美國昨日公布的勞動數據沒有惡化,盡管非農業職位增長稍遜預期,但失業率進一步降至4.3%,就意味著美聯儲再無延遲加息的理據,本月中上調利率可謂幾沒懸念。金管局新輪「加辣」之后,港銀經已相繼調高按息,無疑標誌著本港按息周期正式由跌轉升。於此基礎上,港息跟隨美息上調的壓力肯定有增無減,特別是港匯近期已貶至7.79水平,不斷向弱方兌換保證推進;當中,亦不排除本港會追加利率,以補回過去的累積息差。
到底,本港樓市風險正在減少還是增加?整體來說,系列「辣招」必然有助紓緩風險,但始終,有鑒樓價愈升愈高,所累積的風險也勢隨之上揚,加息因素既是絕對不容忽視的,當局亦須針對處理不同按揭槓桿加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