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庫香港經濟及物流政策研究中心 袁尚文 于承忠
自1983年起,香港政府曾為電子道路收費(Electronic Road Pricing)作出三次可行性研究,着手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不過,礙於當時經濟環境、市民對私隱的疑慮,以及社會對此嶄新的收費未能凝聚共識,電子道路收費最終未能實行。
2014年,由交通諮詢委員會提交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的報告中指出,為解決本港道路交通擠塞,應盡快籌劃「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運房局亦於2015年12月起就此先導計劃進行為期3個月的公眾討論,以便社會對一連串有關事項進行討論,尋求共識。
其實,中環及其鄰近地區是傳統商業核心區,一直受到交通擠塞問題困擾。針對中環及其鄰近地區的交通擠塞問題,特區政府認為電子道路收費是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因為香港各區均有不同公共交通工具可乘搭至中環及其鄰近地區;而當中環灣仔繞道開通后,將可提供一條免費替代路線,供駕駛者行經相關區域而不須進入收費區。
雖然外國很多大城市如新加坡、倫敦等都成功推行了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但大多數的本地駕駛者對電子道路收費仍有不少誤解和顧慮。比如,電子道路收費是否對駕駛者實行另一項徵稅?如何解決技術和私隱問題?收費是按車種、大小或載客量而定?甚至乎,市民對哪種車輛可獲豁免,收費時段、路段的劃分等,均持不同的意見。市民和駕駛者對新收費和計劃肯定會有异議,關鍵是有關當局必須向各持份者解釋當中的利弊。
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的目的是促進道路使用的效率。它可鼓勵市民更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及集合更多乘客共用一輛私家車。電子道路收費亦會直接影響駕駛者的行車路線選擇,因為進入電子道路收費區會增加開支,從而「鼓勵」駕駛者考慮免費替代路線或改在非收費時段才進入收費區。從整體社會效益及根據其他城市實施的經驗,電子道路收費確實減少收費區內的車輛行駛數量及增加行車速度,甚至令區內的空氣質素有若干的改善。
電子道路收費相信是政府研究時間最長的政策之一,好比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非常复雜。筆者認為要解決香港交通擠塞問題,應該多管齊下(如優化三條海底隧道交通、增加中環和商業核心區違例泊車罰款、設立中環行人專用區、使用環保交通工具等,這才能有效解決交通問題,「路通人通,事事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