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發布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516億美元,較10月末下降691億美元。由于今年中國外匯儲備已連續5個月下降,所以,擔憂中國外匯儲備“不夠用”的聲音再度出現。對此,專家指出,當前外匯儲備下降更多是受美元升值、匯率折算、投機資本流動等短期因素影響。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貿易順差較大,對外資吸引力較強等特征,都將為維持合理的外儲規模提供支撐。特別是在人民幣國際化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外匯儲備的作用也不同以往。因此,看待外儲下降應該摒棄“越多越好”的“過時思維”。
短期因素影響較大
“11月外匯儲備下降數額,有近一半源于匯率折算因素。”招商證券(17.660, 0.00, 0.00%)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分析,11月中國外匯儲備中的歐元、日元等主要非美元貨幣兌美元幾乎全線下跌,這造成了大約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下降。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外匯儲備規模變動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二是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三是由于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它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四是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在記賬時,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從11月份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美國大選后非美元貨幣對美元匯率總體呈現貶值、債券價格出現回調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下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外部看,人民幣及其他非美元貨幣對美元走弱,不僅造成了中國外儲的匯率折算損失,也刺激了一部分投機資金的外流;從內部看,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水平及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提高,民間購匯需要也有所增加,這往往意味著官方外匯儲備的轉移。“總體上看,這些都與美聯儲加息及美元走強等短期因素有關。不過,當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后,外儲下降現象有望緩解。”張煥波說。
外貿引資依然向好
12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1.8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1.2%,貿易順差也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3.11萬億元的水平。與此同時,1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較上月回升1.3。在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看來,最新外貿數據大大好于市場預期非常難能可貴,未來幾個月外貿進出口總體上企穩向好有望持續。
在吸引外資方面,中國吸收外資規模也繼續保持增長。今年1—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580家,同比增長7.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3億元人民幣(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同比增長4.2%。英國前財政部商務大臣吉姆·奧尼爾指出,中國消費仍以10%的速度增長,消費者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正在逐漸增加,這正是中國與世界所期待發生的。
“中國不僅是很多經濟體的重要貿易伙伴,而且從全球來看,也始終是一個回報率高、市場廣闊的理想投資目的地。就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自身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來看,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占GDP之比完全能夠維持在2%附近,外商對華投資也將持續增加,這些都有助于中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定的水平。”張煥波說。
外儲作用也在變化
那么,外匯儲備究竟應該保持什么規模呢?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接近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從全球來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并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過去的教科書認為外匯儲備規模應至少滿足3個月或6個月進口所需,還要考慮外債、外商投資企業分紅和企業、居民外幣資產配置等需要。目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的外匯儲備都非常充裕。
正如倉庫里的糧食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吃的一樣,外匯儲備也不能永遠趴在央行的賬戶上“呼呼大睡”,而是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需要,才能充分實現其最大價值。因此,看待外匯儲備下降這一現象時不應拘泥于“外儲越多越好”的舊思維,而是要結合經濟發展階段的變遷,與時俱進地分析。
“外儲下降可不可怕,根源在于是否搞清楚當前的形勢和需要。在過去,中國經濟基礎較弱,人民幣國際認可度不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需要。如今,中國經濟實力雄厚,自身發展也進入了積極融入全球的新階段:一方面,‘走出去’成為一種趨勢,‘藏匯于企’‘藏匯于民’有著現實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也在客觀上降低了我國對外匯儲備本身的依賴。”張煥波說,雖然外匯儲備下降時更應該加強監管,但管理重點應該在投機性資本的進出上,而對于廣大企業業務發展的合理需求還應積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