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作為近代社會發揮郵政網絡優勢的金融創新,歷史悠久。國內外對郵政儲蓄的接受度和認知度都比較高,投資人及民眾對郵儲銀行很看好。郵政儲蓄,近百年歷史積澱,傳承給郵儲銀行踏實穩健的經營風格。在新一代郵儲人的創新推動下,郵儲銀行厚積越久、爆發越強,未來在中國金融領域的發展前景令人期待。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中國郵儲 百年積澱
郵政儲蓄是現代郵政的產物,1861年創始於英國。通過郵政部門辦理的以個人為主要對象的儲蓄存款業務,郵政儲蓄在歷史上亦曾經被叫作儲金業務。清光緒年間,在推行新政中,就試圖開辦郵政儲金業務,曾到奧地利學習考察,并做了一些開辦郵政儲金業務的先期準備工作,但隨著清政府的覆滅,中國郵政儲蓄的萌芽未能成熟。直到1918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郵政儲金條例》、1919年6月頒布了《郵政總局經理郵政儲金條例》,同年7月在郵政總局內設定儲金科,這才正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1個大城市開辦郵政儲金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誕生之初僅有存薄儲金業務,儲金對象以公教人員和單位小額存款為主。當時的經營方針為:「人嫌細微,我寧煩瑣,不求大利,但求穩妥」。這一理念,在當代中國郵政儲蓄中仍有體現。作為有國家背景的金融機構,郵政金融資金的運用以穩妥為原則,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仍取得了較為良好的經營效果。在抗戰勝利之后,中華民國的郵政儲金匯業局接收日資天津銀行、中日實業銀行及德資中德實業銀行等三家銀行,進一步壯大了郵政儲匯局的力量。同年,中央銀行公告各銀行代理收換偽幣。各地無銀行者,由郵政儲匯局委託郵局收換。郵政金融部門發揮機構廣布的優勢,在恢復和穩定淪陷區的金融秩序和統一貨幣流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郵政系統接管了郵政儲金業務,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指導下進行工作。對中華郵政時期原有的儲金餘額規定為,屬於私人的,原則上照付;屬於民國時期公共團體的,按照當時專業銀行的做法,一律不付。195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指示撤銷郵政儲金匯業局,并清理結束相關儲金業務,其儲蓄業務交中國人民銀行辦理。中國郵電部門的郵政儲蓄業務,直到1986年才恢復開辦,到如今正好30年。
裂變之初 政企分離
2006年12月31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經銀監會批准開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全資方式出資組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并核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章程》,十多年的籌備終於結束。當時,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已達1.48萬億元,存款餘額緊隨工、農、中、建四大行之后,位居第5位;網點超過36000個,市場占有率高達8.99%。
2007年3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開始了獨立化的商業銀行運營。并且,郵儲銀行開始執行存款準備金制度,2008年7月份開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與其他商業銀行持平。2009年,郵政儲蓄老存款的全部轉出。
實際上,郵儲銀行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有專家表示,郵政儲蓄長期以來只吸收存款,而不發放貸款,無公司業務,郵儲銀行的誕生基礎非常薄弱。要建立健全商業銀行所需具備的各種業務功能,郵儲銀行還需花大力氣。
不過,郵儲銀行經過九年多的發展,足以令當初的質疑者刮目相看。面對嚴酷的市場環境,歷經千錘百煉,成果卓著。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李國華曾表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統一品牌 協同服務
根據國家政策,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建立了獨特、專有、無確定期限的「自營+代理」運營模式。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以及2016年3月31日,郵儲銀行代理網點的存款約占該行個人存款總額72.9%、73.1%、73.2%及73.6%。依託獨特的運營模式,郵儲銀行憑藉中國商業銀行中數量最多、覆蓋最廣的分銷網絡,為龐大的用戶群體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
脫胎於郵政系統的郵儲銀行,必須妥善處理自身與郵政的關系。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曾表示,郵儲銀行組建之初即按監管要求實行「自營+代理」的經營模式,過去的發展實踐證明,這一改革方案設計符合中國國情,既讓郵政集團得到健康發展,也讓郵儲銀行金融服務網絡保持了完整。兩者在經營網點中,實行統一品牌和操作標準,有效解決了普惠金融與郵政普遍服務的協同。實際上,郵儲銀行和郵政集團的關聯業務并不复雜,只是關聯收入比重較大,通過聘請第三方可較好處理兩者間的關系。雙方在人員管理、財務管理和信息技術上完全分開,在資產占有上則按照市場價格來結算。兩者內部管理非常清晰,境外投資者對郵儲銀行和郵政集團代理關系和協同作用也非常認可,認為這可使郵儲銀行獲得穩定的資金,更有效地將普惠金融與商業可持續有機地結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2007年郵儲銀行成立之后就在走上市之路,向公眾公司的方向發展,這給郵儲銀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郵儲銀走的是「自營+代理」的金融模式,能夠藉助郵政集團的龐大網絡吸收攬存,這為郵儲銀行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目前,郵儲銀行的網點在內地的縣及縣以下地區分布比較多,農村信用聯社和農商行是主要競爭對手。現階段郵儲銀行正在進行銀行的整體轉型,進一步塑造優勢。王剛認為,郵儲銀行的優勢在於在零售方面,在對公和城市業務方面也在發力,未來的發展應進一步擴大現有的零售優勢。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是分不開的,郵政的網絡是郵儲銀行的重要發展基礎。郵政集團與郵儲銀行是相互藉助、相互扶持的關系,業務分界清晰,性質完全不一樣。郵政和郵儲銀行兩者相互需求,有協同性。而且郵政代理的網點,較自主設立的網點要省錢得多,這是郵儲銀行的一大優勢。
界限清晰 交易透明
社會上對郵儲銀行「自營+代理」的運營模式一直有所質疑,郵儲銀行董事長李國華對此曾正面回應稱,郵儲銀行和郵政集團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人經濟主體,銀行組建之初就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處理郵政和銀行之間的關聯關系。至於「自營+代理」的特殊模式,在外部來看,二者有著密切复雜的關系,其實內部管理的界限非常清晰。
郵政集團早就充分認識到理清楚二者關系的必要性,這一方面有利於機構自身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規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消除外部疑慮,獲得投資者、用戶等利益相關方的認可。因此,郵政集團嚴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履行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銀行進行管理。具體而言,郵政集團只對自己派出的股權董事進行管理,通過在股東大會行使表決權參與銀行的年度預算、重大投資等重大事項的決策,不干預銀行的日常經營管理。
郵政集團和郵儲銀行簽訂了相關的委託代理協議,郵儲銀行每年為郵政集團代理金融網點提供的金融服務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續費,比如吸收存款、辦理結算以及一些貸款委託郵政營銷等基礎金融服務。在外界最為關心的價格方面,郵儲銀行綜合考慮歷史成因、市場價格、成本加成等因素,確定代理費的價格比例。2009年確定的這一費率為1.5%,也就是以代理網點吸收存款總額的1.5%支付給郵政集團,目前費率已下降至1.42%-1.43%。按這一比例,郵儲銀行2014年這項手續費為人民幣503億元。郵儲銀行年報顯示,2015年郵儲銀行支付給郵政集團的儲蓄代理費為人民幣544億元。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費方域認為,自行設立網點成本更高,因此,郵政代理吸儲擴大了郵儲銀行的成本優勢。郵儲銀行由此向郵政系統支付費用,綜合考慮歷史成因、市場價格、成本加成等因素,向外披露就可以。
郵儲銀行2015年報顯示,郵儲銀行除使用自有營業網點開展商業銀行業務外,還委託郵政集團及各省郵政公司利用其下設的經批准取得金融許可證的網點,作為代理營業機構,代理部分商業銀行業務,主要包括:吸收本外幣儲蓄存款、從事銀行卡(借記卡)業務、受理信用卡還款業務、代理發行、兌付政府債券、提供個人存款證明服務、代理銷售基金、個人理財產品及郵儲銀行委託的其他業務。根據中銀監《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代理營業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及各省郵政公司通過簽訂《代理銀行業務框架協議》及《委託代理銀行業務協議》規範各項委託代理業務,并確定代理業務收費依據。
對於吸收人民幣儲蓄存款委託代理業務,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及各省郵政公司以「固定費率、分檔計費」的方式,按分檔存款餘額和相應費率進行計算,即不同期限的存款適用不同的代理費率;對於吸收外幣儲蓄存款委託代理業務,其金額不重大,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參考行業操作,采用市場利率如銀行間外匯市場利率等確定其代理費率;對於代理營業機構代理的結算業務以及銷售業務等,代理費用按照相關業務取得的收入扣除全部直接稅費后確定。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及各省郵政公司間的代理費用定期結算。
中國郵政儲蓄在經歷了近代一系列變遷之后,終於在21世紀誕生了獨立的個體——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雖然在誕生之初經歷了一些磨難,但郵儲銀行以穩健的姿態聚焦社區、中小企業和「三農」,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化、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道路。相信脫胎於郵政系統的郵儲銀行,能夠利用郵政系統的優勢,從傳統中汲取養分;通過現代化的管理制度,興利除弊,為郵政儲蓄的歷史再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