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最美野長城被抹成水泥路 文物局局長:確實修得不好看

2016-09-22
来源:新京報

  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綏中小河口長城,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地處深山而鮮有人知。但近段時間,由于一組照片在網絡上的出現,小河口長城被公眾所知。

  照片中,城墻與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墻垛與野性風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照片的拍攝者提到,這是文保部門對其進行修繕的結果,公眾的關注與質疑隨之而來。

  9月21日,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丁輝向重案組37號證實,小河口長城的這段修繕,的確是兩年前按照方案進行的,目的是為了搶修保護,但也承認“確實修得不好看。”

  修繕前的小河口長城,地面殘存著碎裂的青磚。 網友供圖

  修繕后的小河口長城,有網友形容為“一條窄窄的水渠里盛滿了固體的無法流動的水”。 網友供圖

  昔日:城墻堅固門窗雕刻精美

  “這段有700年的歷史,不僅野性、原汁原味,城樓的門窗還雕梁畫柱,鬼斧神工。而且森林植被特別好,遠眺,可以看到座座城樓,以及遠處的城市。”

  綏中縣永安錐山省級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劉福生告訴重案組37號(微信號:zhonganzu37),正是被這段野長城的風韻和掩映的茂密山林所吸引,從而搬到了山腳下,一住十幾年。

  小河口長城位于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干線,坐落于險峻的燕山山脈,是遼寧與河北的兩省分界線,長約8.9公里,有31座敵樓、18座戰臺、14座烽火臺。

  資料顯示,小河口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青磚修建而成,用白灰勾縫,城墻與臺堡渾然一體、格外堅固,而且還建有能戰能守又能貯備軍用物資的敵臺,其門窗也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

  修繕前的小河口長城。 網友供圖

  修繕:城墻與地面抹成硬化路面

  每天都攀爬小河口長城的劉福生,用30分鐘就能從山下抵達照片中的這一段。他也成為了一名見證者,長城之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每一個變化,他都用心記錄下來。

  2014年時,劉福生遇見了這場備受爭議的修繕工程,“建筑工人用摻著白灰和沙土的水泥,把城墻和地面抹成了一個水平面,看起來就像大白墻。”他說,現場的施工人員告訴他,來修繕是為了搶修,以防坍塌發生危險。

  照片里的這一段,大約一兩公里,劉福生對重案組37號(微信號:zhonganzu37)說,修之前,地面是有些石頭碎了,部分墻垛塌了,“但是本來也就一米多高,塌了其實并不危險,修完了也不超過兩米高。”

  工程大約進行了3個月,結束后,再次來到長城上,劉福生又吃了一驚,“原本殘缺起伏的垛口墻和青磚地面,已經融合到一起,成了一條硬化路面。”

  最讓他理解不了的是,鋪在表面上的這一層特別薄,“用木棍一扎就露了,最薄的地方比指甲還薄。”

  修繕后的小河口長城,這一段猛看上去有點像水泥路。 網友供圖

  相關回應

  材料以沙土為主并非完全水泥抹平

  對于網友質疑的“城墻被抹平”,以及劉福生所說的“用水泥硬化”,綏中縣文物局方面向媒體解釋,這些說法并不準確,此次修繕屬于搶險工程,雨水大的時候有倒塌風險,整個修繕過程也合理合法,工藝也沒有問題,而且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砂漿或水泥。

  遼寧省文物局局長丁輝向重案組37號(微信號:zhonganzu37)介紹,照片中的這段長城,在修繕之前已經嚴重破損,專家在勘察時發現,其墻體只剩下半截,地面青磚碎裂,沙土裸露,一下大雨就會沖毀,如果再不進行修繕保護,不僅會發生危險,僅剩的半截也會損壞消失。

  正是因為這樣,文物部門制定了一個搶修方案,“在破損嚴重的部分上面,蓋上一層‘保護層’。”丁輝說,全程8公里的修繕工程中,有的地方是修復,有的地方是加固,而這一段就是保護,大約一兩公里,“材料是沙土,這樣才能把破損的空隙填上,再加一層‘帽子’固定,并不完全是用砂漿和水泥來抹平。”

  他也表示,方案是由專家勘察后制定,并由國家文物局在2014年審批的,“按照方案,這一段是不能按照修復的方式來做的,只能保護性修繕。”

  修繕采用“專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丁輝也承認,用這樣的方式修完之后,他們就已經發現,這一段從表面上看起來并不理想,“這不是最近媒體報道了我們才意識到的,一年多之前,我們就開始反復勘查,并且想辦法去改善了,確實修得不好看,我們也很糾結,因為這是專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既然文物部門已經發現了不足之處,為什么沒有馬上修改?丁輝說,文物修復是有一定規律的,不能剛修完就刮掉,畢竟專家制定的方案,是目前看來最適合的保護方式,而且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來檢驗修繕效果,以及研究相應問題如何解決,“要按修復程序走。”另外,北方的施工時間有限,只有八、九兩個月的時間適宜動工。

  施工方具備甲級資質且按方案進行

  對這段長城的施工手法看起來較粗糙,施工單位或不規范,也是公眾質疑的問題之一。丁輝對此回應稱,本次修繕工程共分為三段,每一段的施工單位都具備甲級資質,來自沈陽及大連,整個工程也是按照方案來執行的。

  對于目前的問題,丁輝表示,這段時間以來,專家已經多次到現場勘查調研,制定更好的調整方案,“現在還有人在現場,但這并不是勘查幾次就能制定的,如果專家勘查后認為,目前的辦法雖然保護了這段長城,但樣子難看,那就來確定改善方案,隨后我們會按照批準的方案來重新修繕。但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案,也只能維持現狀。”

  修繕后的小河口長城,其“鋪路”效果引發公眾質疑。 網友供圖

  專家說法

  修繕流程應有制度層面保障

  “小河口長城被砂漿抹平絕非孤例”,昨日,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向重案組37號(微信號:zhonganzu37)表示,類似此段長城修繕所有手續合規,結果卻破壞了文物風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全國長城修繕并無統一、可操作的標準。

  他介紹,目前長城屬于各地分片保護,各地在修繕時的立項、設計、審批、施工等雖然會經過層層審批,但由于地方認識不同,對長城的修繕規劃也不一樣。

  以小河口長城為例,按程序是經過縣、市、省逐級上報修繕計劃,直至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地方再逐級上報審批修繕方案。由于修繕方案是由地方邀請機構進行設計,所以就會出現各地最終修繕結果不同的情況。

  因此,董耀會認為,長城保護急需的是出臺全國統一的標準,根據土長城、磚長城、石頭長城的不同類型,確定長城修繕方案。

  同時,要確定設計、施工、監理、管理、自查和他查等流程規范,讓設計方、施工方和專家都參與其中,“國家有個標準,修長城的人心里就有了必須遵循的政策和底線”。

  長城修繕應以最小干預為原則

  董耀會建議,應對過去十年來修繕的長城進行一次梳理和回顧,從而確定目前長城保護的現狀和修繕方式。

  他認為,應該尊重長城現有風貌,“不是修成過去的樣子,也不是修成現代的樣子”,而要以現狀保護和最小干預為原則,保護長城現在的樣子。

  同時,所有涉及添加的補砌、修補等措施,都要以長城的安全為目的,且與相鄰部位墻體相協調,以此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現有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長城保護堪憂最年輕的明長城完好段僅剩8%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兩千年來的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已經使得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被列為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已成為遺址,大部分保存狀況堪憂,墻體坍塌,烽火臺的磚瓦脫落,有些經風雨侵蝕已被掏空,留下數個大洞。

  長城學會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最年輕的明長城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公里,目前保存較好的513.5公里,只有8%,還有1961.6公里的地面遺跡則已經消失了。

  新京報記者 趙實 黃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