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奧運聖火熄滅了 全球電視媒體普遍悲大於喜

2016-08-24
来源:愛范兒

  奧運聖火熄滅了,全球電視媒體普遍悲大於喜。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拿下了轉播權的NBC經曆了收視率大幅下跌,較2012年倫敦奧運會收視率下滑了17%,18-49年齡層的觀眾也流失了25%,而這部分觀眾是吸引廣告主的中流砥柱。

  同樣,澳大利亞7台轉播的裏約奧運開幕式收視率創下曆年最低;而歐洲也傳來消息稱,各國轉播收視率普遍低於2012年倫敦奧運會……

undefined

  電視早已不再是收看奧運賽事的唯一方式,現在的奧運,是一場多平台、按需收看、與社交平台相交織的媒體奇觀,而電視,則變成了這個傳媒網絡中很小的一環,早已無法重現 2008年北京奧運的全球收視奇跡。

  而在微博上活躍的年輕一代,正逐漸蠶食著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一定程度上引領著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讀。

  電視的魔力為什么會消失?幾乎所有媒體從業者會好奇這個問題。

  央視的困境

  相比之國外一片哀鴻遍野,央視在中國女排浴血奮戰拿下金牌的這場經典之戰中,全國收視份額超過 70% ,是 2016 春晚的兩倍還多,而局間廣告也賣出了 5 秒 211 萬的高價。

undefined

  但是,一場比賽下的收視勝景僅僅是表象,若與倫敦奧運相比,央視並沒有逃脫這個“收視黑洞”。

  裏約奧運會開幕式是在一個周六的早上 7 點舉行,央視四個轉播頻道總計全國收視率 2.71%,收視份額 29.9%。

  這一數據遠不及 2012 年倫敦開幕式。即使四年前那個盛會開始時北京還處於淩晨的星光中,全國的收視份額仍能達 48.70%。

  同樣,曆史數據顯示,倫敦奧運熱門賽事前五名的平均收視率有 6.87%,而根據目前統計信息來看,裏約奧運的收視可能將稍低於這個數字,要知道在北京、雅典兩屆,這一數據是 12% 左右。

  雖然央視還是那個奧運傳播的中心,但隨著網絡流媒體品牌崛起,央視不得不改變策略。

  本屆奧運,央視並沒有讓CNTV獨攬網絡版權,反而對外分銷延時 30 分鍾點播權。騰訊體育由此獲得了裏約奧運的新媒體版權,而阿裏體育則獲得 3 個央視頻道的轉播權。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體育名嘴離開,央視體育的人才儲備也已經大不如前,而最終還勉強能在白岩松強行轉行“段子手”之後在微博上賺點話題和眼球。

  央視還是那個央視,但是它的境況確實大不如前。

  奧運觀眾去哪了?

  與央視相同,NBC也還是那個獨攬全美奧運轉播的NBC,但是好看的財務數字並不能阻止它慢慢墮入深淵。

  NBC所面臨的收視率下滑其實從 2000 年就開始了,已持續了五屆。而 2014 年NBC卻逆勢而上,花費 120 億美元將奧運會的轉播權延續到 2032 年。

undefined

  既然明擺著這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收視黑洞”,那NBC 是人傻錢多嗎?

  事實正好相反。NBC 母公司 Comcast 深諳這個邏輯:即使收視率再不好看,體育直播也永遠會賺錢。而這條定律也被驗證的確有效,他們今年賣出了下了有史以來最貴的一批奧運廣告,總價值 12 億美元。

  NBC Sports 主席 Mark Lazarus 表示,全球 98% 的人仍然通過電視轉播看奧運,而 NBC 在 18-49 這個年齡段的收視數據好於其競爭對手的總和,這也是繼續押寶電視背後的底層邏輯。

  但是 4 年已過,媒體產業格局已經是另一番景象,Lazarus 也意識到年青一代更傾向於網絡直播平台,如果不因勢而變,遲早要被革命。

  對此,NBC 的對策是讓奧運內容多平台化,不僅做了 6000 小時網絡直播,還允許新媒體 BuzzFeed 在 Snapchat 上發布奧運內容。 還但事實是,根據 NBC 的數據,雖然其網絡平台流量較之 4 年前上漲 24%,其較之於電視流量還是九牛一毛,幾乎到了不值一提的地步。

undefined

  既非電視,也非網絡流媒體,那觀眾都去哪了?

  NBCUniversal 總裁 Steve Burke 這樣說:

  如果我有天醒來發現收視率下降了 20%,那一定是因為現在的千禧一代活在 Facebook 與 Snapchat 的泡泡裏,絲毫沒有意識到奧運會的到來。

  任媒體顧問機構 Media Kitchen 總裁的 Barry Lowenthal 也有相同看法:

  這 4 年,媒介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Snapchat 和 Facebook 更加吸引年青一代,而像總統選舉和新聞欄目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輕易達到收視目標。

  Bloomberg 評論稱,美國職業體育的觀眾平均年齡已經越來越向中老年靠攏,而年輕一代對體育越來越不感興趣。

  換句話說,奧運會的大部分收視流量並沒有從電視轉到網絡直播,只是悄無聲息地消失了,因為許多千禧一代早已不看奧運,或者只通過社交媒體,用一種個人化的眼光去看奧運。

  解讀奧運的不再是記者,而是低頭族

  一起公共事件,公眾對它的印象來源於兩方面:1)事件本身,2)媒體對事件的解讀。

  對於奧運會這類賽事,大多數國人無法親曆,能感染他們的基本只剩直播與媒體報道。

  而微博上萬眾討論、萬眾分享,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傳統媒體的解讀權。央視只能負責把事件傳回中國,而解讀則交給了紛繁混雜的網絡。

  於是,傅園慧靠著一段采訪成了網紅,“洪荒之力”成了全國性熱詞,而她自己的運動員身份以及在賽場上的表現日漸被表情包所遮蓋。

undefined

  外媒在社交媒體的熱烈討論下,為西方民眾解答了菲爾普斯身上的紅色印記是什么,順便科普了一下什么叫拔罐。

  phelps with red spots

  (圖片來自:Market Watch)

  秦凱浪漫求婚何姿一時間占據了朋友圈和微博熱搜。

  傅園慧在采訪時公開談論自己來例假的事實,在西方掀起了一波女權運動。

  還有法國競走名將約安·迪尼茲比賽過程中當場拉肚子但還堅持走完,雖備受稱贊但整個網絡卻有對其過度消費之嫌疑。

  表面上看,我們正在慢慢走出唯金牌論。主流解讀已經不再關注成績、勝負,即使今年在金牌榜只列第三,也沒有遭受多少爭議。

  但撥開這層外殼,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奧運從一個嚴肅、厚重、崇高的世界體育賽事,慢慢轉變成一場娛樂盛會。場外花絮所吸引的眼球,似乎正越來越多。

  一方面,社交媒體在把解讀權還給每一個個體,所創造的內容釋放了真善美,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但是我們也面臨著過渡娛樂化的問題,而逐漸邊緣化的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再像往常那樣,用一種一錘定音的方式,引導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

  而 NBCUniversal 總裁 Steve Burke 的話也許該因此換一種說法:

  現在的千禧一代活在社交媒體的泡泡裏,他們並沒有忽略奧運,只是在單憑自己的價值取向選擇信息,解讀信息。

  一個不言而喻的未來

  網絡即使紛亂,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未來。

  Twitter 與 Facebook 作為典型的社交網絡,目前正在美國一系列職業體育的轉播權購買上展開競爭,離成為下一代“電視台”正變得越來越近。

  在未來,對 Twitter 和 Facebook 用戶來說,看體育直播與社交將可以合並為同一種體驗。

  而對中國來說,彈幕視頻早已不是新鮮玩物,並且伴隨著各大流媒體平台的轉播權購買潮,NBA、西甲的網絡轉播權已分別被騰訊與 PPTV 收入囊中,而央視等傳統電視台已經逐漸被這股二次元與資本的合力邊緣化。

  廣義上的新聞媒體則更甚。根據 Pew 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美國有 72% 成年人使用手機閱讀新聞,62% 成年受訪者從社交網絡上獲取新聞。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天 4 月份放出的調查數據來看,中國 2015 年有 60% 成年國民主要使用手機閱讀。其中,微信使用時間日均約 44 分鍾,與 2014 年相比提高近一半。

  可見,以往由傳統媒體一手包攬的“守門人”職位,正在被社交媒體日益侵蝕,專業媒體的筆杆子以及長槍短炮,慢慢變成了全世界千千萬萬個移動終端。

  於是我們看到,年輕人的話語權、消費能力、對咨詢以及娛樂的需求,正把控著熱錢與人才在媒體產業領域的流向。

  而老人和老媒體只能悄悄蜷縮在角落裏,默默看著一群年輕人釋放著荷爾蒙,狂歡到天亮。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