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

2016-05-16
来源:香港商報

  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

  王中:藝術設計的春天剛剛到來

  【香港商報網訊】中央美術學院城市學院的院長王中教授說,世界各地有魅力的城市,你感受到的文化氛圍、帶來的文化意向,80%都是通過公共藝術帶來的。近日,在四方沙龍舉辦的今年第二場演講中,這位「中國設計大展」公共藝術專題展的策展人,以「藝術創造文化國家猁猁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為題,剖析了公共藝術與城市之間的關聯。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圍的營造非常重要,是城市文化最直觀、最顯現的載體,它還關系到城市的文化創新能力以及城市的自我文化生長。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公共藝術在中國是一個較新的藝術門類,同時踐行者特別多,而且隨著這幾年城市的發展,公共藝術越來越重要。沙里寧曾經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麼。」

  「公共藝術」這個詞大約在1990年代左右才傳入中國,之前公共藝術在西方特別在發達國家有比較長的發展歷史。但是公共藝術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一個被誤讀的過程。因為它的進入伴隨著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猁猁城市建設大躍進。這種大躍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發生過,最近30多年來在中國發生了。

  中國城市建設大躍進帶來種種問題

  這個過程中中國難免面臨問題,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許多城市的常態是,遠處是向國外CBD學習的高樓大廈,近處是一片一片的要拆掉的舊建築,在北京,甚至出現標誌性的重要構築體被高架橋攔腰斬斷的情景,這在任何其他國家幾乎都看不到。同時中國城市呈現「城市特色危機」,千城一面,眾多城市沒有挖掘自己的無可替代的優勢資源,沒有差異性的發展。

  他說,深圳起步時的規劃理念就是錯誤的,大量炸平丘陵,使深圳失去了地貌特點。實際上中國沿用的規劃理念是西方二戰后應急的城市規劃理念。二戰后,特別如德國很多城市被戰火摧毀,為迅速恢復城市功能,出臺了一些規劃的政策。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德國人8-10年后迅速地進行修正,因為他們意識到,如果再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城市將丟掉靈魂。

  在王中教授看來,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只有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道路、商業各方面的布局;城市設計更多的是解決一個城市形態的問題,美不美的問題。中國城市的整體規劃從來沒有進入到一個大的系統中,很多的城市、很多的小區,單獨看都挺好的,放在一起就奇醜無比,忽略了最基本的協調之美。甚至出現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所謂「城市雕塑」猁猁煙臺的創意「扯蛋」、南昌八一大橋前的黑貓白貓、天津的「亞歷山大青龍白虎轉輪橋」。「聽起來笑話一樣,但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

  以上種種怪相,都是中國的城市缺少統一的、科學的、嚴謹的規劃和相關機制推進的結果。

  公共藝術時刻影響城市

  王中教授進一步談到,城市公共藝術的營造,不僅是美化作用,公共藝術建設在很多國家和城市的創新精神聯繫在一起,關系到培養什麼樣的民族的問題。公共藝術,不是短期的行為,是「強制性審美」,一部不好的電影放映3個月可以封存起來,影響力有限。但是城市的公共藝術一立起來可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時時刻刻地影響這個城市的人。

  他又講了一個故事,說明中國大量所謂「公共藝術」之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某城市新建的市政廣場,四大班子辦公樓在廣場四周。廣場做了一個城市的標誌性雕塑:四個柱子,上面有一個巨大的球,名字叫做「四大經濟支柱托起未來的太陽」,非常響亮。老百姓給起了個外號:「四大班子頂個球」。傳來傳去市長坐不住了,「老百姓罵我們呢」,指示:「夜深人靜的時候把球調走」。第二天老百姓一看球沒有了,說「四大班子不頂個球」,還不如原來呢。「我常說,中央美院的學生不是教出來的,是學校整個文化氛圍熏出來的。」學4年、5年,老師解決不了太多的問題,只能做一件事:給你一個判斷標準。這個判斷標準進而通過學生影響到每天生存在城市里的普通民眾。

  目前,中國的城市建設正在從規模轉向質量轉型期,傳統設計的冬天來了,藝術設計的春天剛到。因為城市要精細化,要上品質,城市的品質提升一定是藝術引導文化來做,要重新認識文化藝術的價值,城市建設將從圍繞著經濟為核心轉向圍繞文化為核心。

  用藝術傳承城市的記憶

  公共藝術在促進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價值和作用。美國一個公共藝術評論雜誌推算,全美與公共藝術面對面的人數,每天超過500萬人。是博物館、劇院、美術館觀眾總數的1千倍。美國所有的地鐵、所有的機場都有公共藝術。如此龐大的觀眾人數和社會媒體的關注度,使公共藝術不可避免成為重要的資源。據美國國家基金會推算,對公共藝術經費的投入可以得到12倍的連帶經濟效益。

  日本著名的理論家南方條史生先生說,無論從建築、都市規劃或者是藝術的角度來看,時代正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公共藝術。

  王中教授總結公共藝術有12項價值和作用,至少與城市形象、公共空間、文化互動、社會衍生4個方面密切關聯。

  鏈接

  借鑒:公共藝術百分比法案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公共藝術是如何發展完善的?王中教授介紹了一個國際通行法案——公共藝術百分比法案。

  「公共藝術百分比法案」是一個強制執行的文化政策——必須拿出城市建設1%做公共藝術,通過國家立法機制強制推行,并與城市規劃、經濟緊密相連。除了公共藝術,世界上沒有哪種藝術是政府通過法律法規保障落實完善的。

  真正形成系統、形成完整的法律和機制,將藝術植入城市的肌膚,是美國。第一個公共藝術立法發生在1959年的美國費城,如今小小的費城超過2000面牆體擁有壁畫,有「壁畫之都」的美稱。

  洛杉磯在奧運會結束后,提出「藝術項目、藝術設施、文化信託基金」理念,改變了只做純粹藝術項目的慣例,極大促進了公共藝術活動的活躍,涌現大量公共藝術計劃,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公共藝術信託基金。芝加哥的千禧公園是公共藝術成功範例,代表了公共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僅有對空間的裝飾與美化,進一步上升到藝術激活空間,人在空間中發生廣泛的互動。

  公共藝術的發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一個城市面貌?澳大利亞是很好的例子。澳大利亞在1990年代中期才立法,但它在理念和執行力度、資金保障上是全球最好的,而且跟「創新國家」聯繫起來。

  澳大利亞指出,文化政策就是經濟政策,文化規劃5年一做。2011年后,全球排名前10位的宜居城市澳大利亞占了4 位,宜居城市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數,是城市的文化氛圍。墨爾本連續多次蟬聯第一,它就是一個非常富有魅力的文化都市。相比之下,溫哥華幾乎像一個大農村,盡管自然生態非常好。

  在亞洲,臺灣1992年立法。韓國1995年開始實施公共藝術百分比政策,后來居上,例如韓劇的發達,背后就有這個政策支持的因素:想拍一個電影,你有劇本、有設想,政府經過審議,80%的無息貸款給你。「而在中國,第六代導演還輪不上呢。」包括韓國軟文化的對外傳播,其實都是和這個政策有關系。

  很遺憾,目前中國還沒有公共藝術百分比法案。王中教授透露,目前已經在推進當中,前景樂觀。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