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文學空間·記憶」主題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校園舉行,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卡夫卡獎獲得者閻連科作為主講嘉賓與會就「中國當代文學的艱難與掙扎」話題展開講演,他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層危機,并提出了自己獨到見解。閻連科介紹,當代文學在60年的相對長時期中,出現過兩次高峰時期,產生過一次中斷與空白期,而現今則處於復雜混合迷茫求索的階段。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出現了一批紅色經典作品;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新時期文學」,陸續出現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一大批作品,兩個時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改革后的30年,當代文學的「當下表現」是復雜的,「30年里并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直到今天沒有人能清楚說明,或模糊說清楚,我們應該寫什麼樣的書。」
他分析,當下中國文學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出現了停滯的現象,文學領域最活躍的作家依然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作家,盡管70后亦非常有才華,卻因種種原因讓步伐受限。而一批優秀的50、60年代作家在向世界接軌的時候無法擺脫「對於中國現實主義的崇拜、戀愛」,「他們卻并不那麼關注中國的現實」,他表示,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糾葛性問題。
在他眼里,50、60年代作家們對中國的歷史太熟悉,太豐富,「是歷史給這一代作家輝煌與榮譽,但當歷史被寫盡的時候,便不知要怎麼寫,怎麼處理歷史問題,歷史的豐富性問題。」
他還指出,當下獎項評比、媒體關注、輿論導向等諸多社會因素影響,作家的藝術探索因世俗的、現實的牽絆,并沒有擺脫「名」和「利」兩個字,受其左右,便無法真正回歸到純粹的藝術上。他感慨,中國文學的空間在漸漸萎縮,其內容亦處在一個非常深層的危機上。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