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蘭州與「蘭」

2016-04-1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蘭州之地,周屬雍州,春秋后羌人居之,秦及漢初屬隴西郡。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漢書·昭帝紀》)。時金城郡所領縣中有金城縣,而今蘭州市區即屬漢金城縣的轄地。這便是蘭州曾被稱作金城的由來。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又廢金城郡而置蘭州總管府(見《隋書·地理誌》),治所在子城縣(今蘭州城區),至此,蘭州之名始見於史籍。

  漢之前「蘭」非今之蘭花

  至於「蘭州」之得名,據《舊唐書·地理誌》說,「隋開皇初置蘭州,以皋蘭山為名」。皋蘭山即蘭州南山,其山名最早見於漢代。《漢書·霍去病傳》記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伐匈奴,曾「合短兵,鏖皋蘭下」。據為《漢書》作註的唐人顏師古說,此「皋蘭」乃山名,「言苦戰於皋蘭山下而多殺虜也」。這樣說來,蘭州南山之被命名為皋蘭山(一說霍去病所鏖戰之皋蘭山在今河西走廊一帶),至少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了。

  然而,對「皋蘭」一詞的含義,學術界的認識卻迄未一致。或以匈奴語釋之,謂「匈奴呼天為祁連」(《漢書·霍去病傳》顏師古註),而「皋蘭」與「祁連」、「烏蘭」、「賀蘭」音近,亦當為高峻之義;或以蒙語釋之,謂「皋蘭」義為飛奔的駿馬;或以古羌語釋之,謂「皋蘭」為河,而河邊的大山即是「皋蘭山」。秦漢以前,蘭州至河西一帶曾為少數民族的游牧之地,這是事實;但決不能說這一帶的地名皆由少數民族而起。

  按「皋蘭」一詞,《楚辭》中已見之。如《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倒言之又或為「蘭皋」。北宋洪興祖《補註》進一步解釋說:「皋,九折澤也。一雲澤中水溢出所為坎。」是「皋蘭」即生長於澤畔之蘭,而「蘭皋」乃長滿蘭的岸邊之地。但由於蘭州地處西北,氣候乾旱,不可能有蘭花生長,所以歷來人們在解釋「皋蘭山」的含義時,這一傳統的義項一直不被重視。

  其實,這是出於對「蘭」的誤解。漢以前,人們所謂「蘭」,主要是指佩蘭與澤蘭,而非今之蘭花。佩蘭又稱蘭草,即今菊科澤蘭屬之「佩蘭」;澤蘭乃今唇形科之「地瓜兒苗」,亦名「地筍」。從文獻記載來看,漢以前,黃河流域是有蘭的。蘭古或寫作「弡」,《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土與女,方秉弡兮。」這說明,春秋時期的魯、衛一帶也是產蘭的。衛國故地在今河南淇縣、湯陰一帶,魯國故地在今山東曲阜一帶,其緯度皆與蘭州差不多。具體到蘭州來說,其緯度既與鄭、衛、魯接近,而黃河又從境內流過,兼以漢之前的氣候較今日為溫暖,也應是宜於蘭草或澤蘭生長的。

  馬蘭與烏蘭仍生長於蘭州

  如果說隨著滄桑之變,佩蘭與澤蘭在今日的蘭州已很難繼續存活,那麼還有兩種蘭則是自古至今一直生長於蘭州地區的。一是鳶尾科的馬蘭,又稱馬藺、馬蓮,多生於道旁、田邊或河床上,蘭州附近甚普遍。花期四月,美而香。二是鳶尾科的細葉鳶尾,又稱烏蘭,生於乾燥黃土山麓,蘭州甚普遍。花期四至五月,無芳香。

  烏蘭不但在今日的皋蘭山北坡尚有生長,而靖遠縣城附近之山即名烏蘭山,每當春夏之際,山上的烏蘭常開滿了藍色的花朵,遠遠望去,令人賞心悅目。

  總之,蘭州之以「蘭」名,實與「蘭」有關。先是古人稱生長於黃河岸邊之蘭為「皋蘭」,繼而又命名皋蘭叢生之地的山為「皋蘭山」;到了隋代,則徑以皋蘭之「蘭」名州,即所謂「蘭州」了。至於皋蘭之「蘭」,當然不是今之蘭花,它應是馬蘭與烏蘭。而會不會也包括佩蘭與澤蘭呢?此雖有文獻可徵,但尚缺實物證明,姑存以待識者。

  (作者:張崇琛 系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蘭州大學教授)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