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螺旋槳稱霸天空的時代,是一個可以眼睜睜看到對手表情的年代;是一個可以開著飛機追女朋友的年代;是一個速度重要,但是優雅更重要的年代。」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之初,中國只有300架飛機,而日本帝國航空隊高達兩千架。在這與帝國之間長達8年的空中對決,那些年輕的中國飛行員一波又一波沖上天空迎敵,經常一去不回;而他們所愛的人與愛他們的人,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生死永別?3月14日晚上,由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合辦的「回望--紀錄片觀摩系列」之三月放映紀錄片《沖天》,在港中大放映。該片導演張釗維與監制陳玲珍親臨現場,於影片放映后與觀眾進行交流。
電影《沖天》是一部講述1937年至1945年間空軍抗戰故事的紀錄片。其以歷史影像、歷史照片與文件為經,勾勒8年抗戰的過程與中國的國際處境;以人物故事、線描動畫為緯,見證幾位飛行員的空中戰斗,以及他們跟親友之間的情感關系。宏觀與微觀并陳,兩個交織出兼具歷史敘事以及情感血肉的戰爭史詩,以奠忌那已逝去的中國第一代年輕人的勇武與纏綿。
8年抗戰期間,中國遭受日軍空襲近1.3萬次、投下25萬枚炸彈,炸死9萬多人;空軍在抗戰中犧牲了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飛行員。影片不僅描述了空軍抗擊日軍的英勇無畏,也從飛行員女性家屬視角看歷史,講述抗戰空軍背后令人感動的兒女故事。當晚,港中大《沖天》紀錄片放映現場座無虛席,影片的真實、真情讓不少觀眾感動落淚。
據監制陳玲珍介紹,作為一部英雄史詩、兒女情長的作品,記錄著一段偉大的歷史。自去年在臺灣上映以來,大獲好評,并獲得2015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剪輯獎。「去年11月,亦在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傳媒大學、中國藝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舉辦放映座談會,取得較好反響。」
導演張釗維表示,2014年時,為紀念即將來臨的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并追念在抗戰過程中較少被傳誦的空軍故事,臺灣中華文化總會與視納華仁基金會聯合共同出品了這部紀錄片。他說,當時中華文化總會提出一個想法「抗日歷史如一條長河,可歌可泣的人事物不勝枚舉,但在眾多抗戰影視紀錄中,空戰紀錄片卻很少,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做一個關於抗戰空軍的紀錄片」,於是他便接受了這個重大的挑戰。由於當年戰爭的陣亡率很高,紀錄片蒐集材料相對比較困難,但「有幸的是,我們在尋找這些材料的過程里面,包括國防部、空軍總部、空軍的軍事館或者這些家屬的后代,能夠找到一些相關的材料和他們的故事,於是影片才得以形成」。
影片中,我們看到諸如高志航、劉粹剛、張大飛、張懷民這樣的飛行勇士,他們當年僅20幾歲,卻為了保衛國土,奮不顧身作戰在最前線,義無反顧。正如導演說,「那時候的飛行員都抱著這樣的心情,就像是航校紀念碑上寫的一樣:『我們的身體、飛機與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共存亡。』」
我們亦看到勇士背后一群等著他們戰斗歸來的家屬們,他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負擔。就像劉粹剛的妻子許希麟,在南京空戰的時候,她并沒有躲進防空洞,而是親眼目睹自己的丈夫在天空中與日軍作戰,反敗為勝的過程,她與劉粹剛說:「你在天空中拼命,我卻躲進防空洞,我覺得這是我倆生命上最大的譏諷,我做不到。」
中國第一代才女林徽因與梁思成亦是航校7期一群學生的家屬。當林徽因在家中接到一張又一張陣亡通知書,包括自己親弟弟的陣亡通知書時,她寫下了這樣一首令人十分動容的詩,叫《悼三弟恆》:「我沒有合適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我已用許多不美麗的語言,算是是來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嚨多啞。」「那是時代向你的要求,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
戰火無情,人間有情。張釗維說:「整部影片制作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并不像導演,而更像是交響樂隊的指揮。集合眾人之力完成演奏,而曲譜的就是70年前空軍戰士和所愛的人用愛寫出來的。」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