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潘锡堂
台湾「总统」当选人蔡英文日前的产业之旅,包括绿能科技、智慧机械、亚洲矽谷、生技医药及军事产业等5大创新研发计划,勾勒出她未来的产业经济政策,惟其规划构想的周延性仍有不足之处,令人忧心。再者,她也表示正研议成立「类主权基金」的构想,由政府率领厂商打造「国家队」,盼能引进岛内外资金投资5大产业,以因应「红色供应链」的挑战,也凸显该构思之盲点与不可行。
蔡英文 资料图片
如何准确挑选产业?
先论她的产业经济政策。产经政策难度最高的部分,在於如何准确挑选产业,显然蔡英文未来的执政团队已挑选好5大产业,然而挑选的标准与原则,是否有经过客观的分析与检验?还是仍难杜绝背後相关业者的着力「关说」或照顾亲友投资的产业?蔡英文仍须对外说明清楚,以释民众之疑。
诸如一些业者在举办的绿能会议上,只能夸称其产品之无可替代性,却绝少提及能在台湾整体能源政策发挥多大作用。尤其蔡执政团队沾沾自喜规划要以太阳光电取代核能发电,却未考量到输出太阳光电系统整合将遭遇「在地文化」的挑战,显见其绿能政策内容之贫乏与狭隘,仍欠缺缜密思考。
再者,蔡团队正拟订《策略性产业发展条例》,准备提供给这5大产业较诱人的股东投资税额抵减、研究发展费用的税额抵减及其他租税优惠。殊不知,前述之类似特别条例收效很有限,而且对於增加就业机会与人民所得,帮助不大。如2007年通过的《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即为典例。反而蔡团队应该整合成适用所有产业的通案,如修改产业创新条例,提供在台湾之投资租税优惠与行政便利,则对增加就业机会与人民所得较有助益,进而提高消费,拉动乘数效果。
「类主权基金」惹争议
其次,论蔡团队要成立「类主权基金」投资5大产业。此举使得政府的角色大幅改变为直接介入甚至主导重大经济投资,不仅风险极高,效益又不可知,将引发很大争议。如要以政府的资金投资5大产业,由政府来主导打造「国家队」,相较民间企业,政府的专业低而政治考量高,最後很可能是外行领导内行而沦为一场灾难,主因如下:
一、蔡团队要以「类主权基金」投资5大产业,促进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惟其投资金额高,回收期长、风险高、门槛高、失败率也很高,堪称「四高一长」。尤其台湾几乎缺席软件、网络与生技3个高科技产业,若要发展前述5大创新产业,则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需花更多时间盘点检讨与进行结构调整。但是,世界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来等台湾,这真是一大盲点。
二、蔡团队的智库规划的「类主权基金」,空有理想性构思,却欠缺业界实务的历练,易流於闭门造车之疏漏,很可能给予政商操作的空间,使得政府资源沦为财团的「战利品」。换言之,台湾必须要有真正成熟的民主,方能有效监督「类主权基金」;再不然,也须有行政上的足够威权,方可有效地发挥基金的投资效率;对台湾而言,前述二者均有所不足,最後结果一定「死得很惨」。
三、蔡团队构思以「类主权基金」、组「国家队」来抗衡「红色供应链」的威胁,是搞错方向。台湾不能在制造业领域与大陆对抗,尤其想组「国家队」来对抗大陆的强项,更属不智。反而应该去扩大本身独特的本领、寻找自己的「蓝海策略」,像是「类主权基金」应该用来投资全球有价值的产业与商品,而不是投入所谓的「国家队」。正确因应之道,未来应透过连锁加盟方式,进攻大陆的内需市场,善用台湾的优势去因应「红色供应链」的挑战,而非硬要绕过大陆或企图与大陆对抗。更何况,蔡要组「国家队」,就是不想再依赖大陆资金,对於业界倡议「开放陆资参股、以增强『国家队』实力」,不知蔡英文如何能说服大老板们接受?
总之,蔡团队的产经政策构思之内容与框架仍嫌不够周延,既未说明重点产业的挑选原则,也未有利益回避之检测机制,尤其组「国家队」立足抗衡红潮的挑战,更是战略失误,可行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