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深圳博物館聯合湖南省博物館、株洲市文物局、衡陽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稽古維新--湖南省宋元明銅器與金銀器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覽分為「法古悅新」、「崇德報功」、「新造奢華」3個單元,分別展出宋元明銅器、宗廟與儒學祭器和宋元明金銀器等精品共150餘件。展出的精品包括獸紋鼎形銅爐、銅象尊、龍紋銀托盞等各式仿古與新造銅器、書院祭器,及窖藏出土的金銀器等,充分展現了宋元明社會的生活美學與器物美學,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品味。展期將持續至2016年2月21日。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宋時,今湖南地域大部屬於荊湖南路,此為「湖南」一名之肇始;元明二代,湖南分別屬於湖廣行省與湖廣布政使司;至清代,湖南獨立建省。宋元明時期,湖南境內農業發達、商貿繁榮、書院興盛、人文薈萃。
自宋朝始,隨著儒學復興思潮與金石考古學的興起,夏商周三代的典章文物備受推崇,器用仿古與復古之風盛行。雖是復古,卻不拘泥於古,在禪學、理學的影響下,各式仿古銅器與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意境相結合,器型、功用皆新。當時的金銀器,一改唐代西域胡風,與中土文化相適應的新風格得以確立,并由皇室貴胄普及至士大夫甚至市民階層。稽古維新,可謂是對宋元明時期器皿風格最好的詮釋。
此次深圳博物館展出的150餘件湖南收藏,用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的話說,是「對宋元明整個社會生活層面的詮釋,有助於讓大家對宋代以來的社會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深入的了解。」
宋元明銅器:法古悅新
宋代,文人士子好古、藏古、考古之風蔚然而興。商周青銅禮器開始被士人系統性地收集、珍藏,加以考據并著有圖錄,金石學由此誕生并趨於興盛。宋徽宗即位后,重新厘定禮制,於宣和五年編纂完成《宣和博古圖》,重新鑄造禮器。這些祭祀禮器,器型仿真,銘文多為小篆,文體也仿自商周銘文。至此,宋代禮制與禮器均已完備。直到元明二代,宗廟、社稷、郊祀等祭祀,皆承襲了兩宋舊制。
展覽中有一尊元代銅象尊,象站立,長鼻向后卷曲,牙尖細,背上有圓形口,有蓋,頂有捉手,尾下垂,胸部亦有帶狀飾,其保存完整,造型精美。工作人員介紹,其原型應為商周銅器,卻也有所不同,在宣聖祭祀中被用作盛酒祭器。另一組保存較為完整的元代「文婧書院」獸目紋銅簠,頗引人注目。銅簠器型為長方形,蓋和器身相同,有連續起伏的花邊形圈足與捉手,器蓋與器腹飾波曲紋與重環紋,蓋頂與外底飾獸目紋,內底和蓋內均鑄有銘文:「大元大德乙巳四月貳日丙午,潭州路瀏陽州文靖書院之寶始供祀吏銑山修司其永保用。」
與仿古銅禮器不同,宋元明士大夫生活中所用的銅器,其造型、紋樣更為多樣自由,既追摹古風,又不乏新意。其功用也與商周銅器不同,或焚香以供,用於祭奉寺觀神尊或祖先考妣;或插花蹴香,以作裝點堂齋的清供雅玩。展覽中,用於書齋賞花的「龍紋貫耳銅瓶」,頗具特色。其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有對稱管狀貫耳。
器身飾龍紋,以雲雷紋為地紋。據介紹,這類銅器瓶多作為成對花器使用。工作人員說,「當時的銅、瓷花瓶,或仿古器,或膽瓶、四方瓶、八方瓶之形,插花陳設,『為書室中妙品』。在讀書之餘,賞看『小瓶春色一枝斜』,為平淡的書齋生活增添了幾分雅趣。」
宋元明金銀器:新造奢華
據介紹,南北朝以前,金、銀的使用較為少見。南北朝時期偶見金銀器皿,但多為舶來品。隋唐時,受西域胡風影響,金銀器皿的制作頗為發達,使用者或為皇室貴胄,或為權要顯宦,多為官作。兩宋時期,是金銀器不斷演變、逐漸定型的時代,中土化形成於此時,元明清則多承襲兩宋風格。
展館中的一副龍紋銀托盞,盞為敞口,扁圓腹,荷葉形蓋,頂有環狀紐,盞身雙層,內口沿鏨刻水波紋一周,盞身鏨刻牡丹折枝團花,外部飾有翼飛龍兩條,龍回首向器內。盞托亦飾有折枝荷花和雙龍紋。其雕飾細膩精巧,可謂盡顯高貴奢華之美。
此外,宋時金銀器的制作與使用,從官作走向民造,從上流社會延伸至市井街巷。此時的花式杯盞頗具特色。工作人員介紹,宋人追求自然之韻,賞花、插花與盆供等風行一時,各類花形成為金銀盤盞造型的重要來源。「這些花形杯、盞、盤等器皿造型豐富,有蓮花、梅花、菊花、芙蓉花、葵花等象生樣式。梅花形盤、盞也流行著一種裝飾題材--梅稍月,即一樹梅花環繞器皿邊緣一周,兩端梅稍合抱處事一縷輕雲托起的一鉤月兒。」郭館長表示,宋元明時期的這類酒盞、酒杯、茶具等生活器,設計得極富美感,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得非常巧妙,充分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情趣。